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霸屏25分钟!央视《县冠天下:海安》→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09-10 09:44:00

9月9日22时

央视CCTV4《走遍中国》栏目

推出《县冠天下:海安》

创新赋能 工农并进

“百万雄鸡下江南” 说的正是海安

这座“农业+工业”双强并进的县级城市

正悄然走进时代C位

海安是江苏长江以北首个工业应税销售超2000亿元的县级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这里,蛋鸡产业实现全链条数智化,大米种植依托“数字大田”精耕细作,传统蚕桑走出饲料养殖与智能车间的全新路径。一枚蛋形成全方位数智化产业链,一根丝串起茧丝绸产业创新集群,从一枚蛋到一根丝,海安用科技重塑农业,以创新描绘新篇。用硬核的工业和鲜活的农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蛋鸡产业实现全链条数智化

养鸡卖蛋是海安人传统的富民之路,也因为一枚蛋,这里的人们创造出了“百万雄鸡下江南”的奇迹。

20世纪80年代,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素有养鸡传统的海安鸡鸣声渐渐多了起来。敏锐的陈正荣意识到蛋鸡产业大有可为,于是他创办了中国首家农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海安隆政蛋鸡研究会。曾经最高峰的时候,上海人每吃5枚鸡蛋就有1枚来自海安。

密集饲养往往会导致鸡群免疫能力弱,面对这一挑战,海安蛋鸡产业开始寻求变革,建立起标准化的鸡舍,并逐步向机械化养殖转型。这也是海安蛋鸡产业的第二次蜕变,而引领这场蜕变的领军人物,正是陈正荣的儿子陈敏。

在机械化养殖的浪潮中,新的传奇正在被书写,海安蛋鸡的饲养量惊人地达到了4300万羽,每天这里产出鸡蛋450吨,这两项数据在当时的中国独占鳌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鸡蛋品质追求的日益提升,养殖成本也越来越高,数智化开启了海安蛋鸡产业第三次蜕变的第一步。

在海安,一条涵盖蛋鸡养殖到生产加工的全方位数智化产业链已经蔚然成型。如今,海安蛋鸡年存栏量1700万羽,建成存栏10万羽以上,现代化规模鸡场21家,每日稳定产出超过700吨的新鲜鸡蛋,成为江苏蛋鸡产业当之无愧的冠军。

大米种植依托“数字大田”精耕细作

海安的稻米产业,则是凭借深厚的“内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海安模式”。说起稻米,在中国海安总是占有一席之地,这里是江苏省首个稻麦单产“吨粮县”,连续多年江苏省水稻单产第一名。

有收益就有积极性。海安稻米的强势崛起,除了强大的加工能力带来看得见的直接收益外,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引领着海安稻米产业大步向前。这只手就是用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智生产力,以智慧化“数字大田”带动现代化稻米产业稳定增收。

2023年海安市启动“数字大田”建设项目。“90后”小伙儿刘林从父亲刘昌明手里接过这片稻田,果断引入相关设备和软件,通过现代技术,让种田更轻松、更智慧。2024年,海安“数字大田”管理服务平台已覆盖409个家庭农场,服务面积达46.4万亩。通过智慧化数字技术,海安亩均增产15千克,减少成本投入约100元。数字农业建设,让科技在耕种、管收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人力投入,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长期以来,海安市高度重视农村人才培养,仅2024年就培养农民2697人。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耕耘在千里沃野之上,为农业赋能,不仅是建立一支规模庞大的职业农民队伍,海安还注重优质稻米的培育,与张洪程院士等专家紧密合作,解决了水稻高产不优质和优质难高产的难题。

科技赋能蚕桑产业“破茧重生”

海安的桑蚕产业在中国养殖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蚕茧年产量常年稳居中国第一,海安桑蚕产业的强势崛起是水到渠成。

早在古代,这里就开始了桑蚕养殖,宜人的气候和独特的水土条件滋润,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桑树生长环境。不过,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传统人工养蚕的土地面积和劳动力不断减少,海安市桑园面积从最高峰时的18万亩到现在5.4万亩,减少70%。

为了破解种养难题,海安市开始推广桑蚕业家庭农场建设,转变生产方式,每亩桑园补贴1000元的同时进行机械化升级。海安市在支持家庭农场建设的同时,大力拓展桑下经济的发展渠道,鼓励农村在桑园养鸡、养鹅,推广蔬菜、药材等套种模式,提高桑园利用率和产出率。农户变成农场主,通过转型重新燃起了大家栽桑养蚕的激情。截至目前,海安市已经有229家桑蚕家庭农场,每户年均收益至少30万元,成为海安一个重要的富民产业。

养蚕是个技术活儿,蚕丝产量再高,品质再好,养蚕还得靠天吃饭。海安人早就看明白了,与其靠天吃饭,不如撸起袖子加油干。传统养蚕生产效率低、产量不稳定。储呈平的脑子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蚕宝宝能否实现饲料喂养?于是,储呈平和团队踏上了探索与实践的征途。

在海安市的养蚕车间,蚕宝宝吃的不再是绿油油的桑叶,而是泥巴状的专用饲料,住的还是恒温恒湿无菌的“大宅子”。同时,海安市打破区域界限,将科技养蚕复制到中西部山区,持续用海安茧拉长共富丝。如今,科技与智能化的运用成为推动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方,实现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间断饲养。

一根丝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一根丝正托举起一段产业传奇。小蚕茧做成大产业,这一行业为海安创造了逾百亿元产值。要知道,放眼全国,能达到这个级别的县城也是屈指可数,海安这匹黑马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油业强链品优 渔业稳产提质

在海安,订单农业正在推动着油料作物从种养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延伸升级,决定田间种植的不再是农户们的经验和估算,而是来自油料加工公司的精准订单。

种业作为生态渔业的智慧名片,从20世纪90年代起,海安市便踏上了长江河豚人工繁育与养殖的探索。经过岁月的洗礼,逐渐构建起一条中国仅有的珍稀鱼类全方位产业链。其中,中国80%的河豚产自这里,海安正书写着中国智慧渔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从依赖经验的传统耕作,迈向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从仓廪殷实到多产开花,海安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这条道路不仅让海安农业跨越地域走向全国,更使得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以上文字节选自央视CCTV4《走遍中国》栏目《县冠天下: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