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南通地理标志再添新成员!“土味”特产何以成市场“香饽饽”?

来源: 江苏知识产权

2025-09-10 18:51:00

原标题:地标产品扩容至61件,南通土特产“成群出道”——“小特产”撬动大产业 “老味道”闯出新市场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640号公告,南通申报的海门黄鸡、下原蘘荷等1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功转化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前,全市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跃升至29件,连同32件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家族”成员扩容至61件。

地理标志不仅是特色产品的“身份认证”,更是承载地域文化、历史传承与生态价值的“活态招牌”。近年来,南通系统梳理特色物产,通过资源核查、申报指导、品牌培育等全链条服务,拓宽品牌推广渠道,全力推动我市地理标志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度结合。

农产品迎来“认定潮”

“我们村拥有独特的犟黄泥土质,这种土雨天很有黏性,干了之后很硬,非常适合万年香沙芋艿的生长。”在海门区悦来镇裴蕾村,形似荷叶的芋艿叶连片相接。“这土保水量刚好,换个地方种,味道就差远了。”农户陈华介绍。

南通的地标产品,从来都是“长在水土里”的。长江奔涌东去,黄海潮汐往复,为这里的物产刻下独特的“地理密码”:犟黄土养出了万年香沙芋艿的粉、启东沙地山药的绵;咸淡水交融的黄海滩涂,成了文蛤、泥螺的天然牧场;沿海湿地的温润气候,孕育出狼山鸡肉质均匀的细腻口感;而南通特有的“小众蔬菜”蘘荷,早已钻进了家常菜谱,成了在外打拼的南通人最牵挂的“家乡味”。

“家人们,青皮茄子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的特产……”日前,启东市合作镇曹家镇村的“村书记助农直播间”里,三位村支书带货正酣。

启东青皮长茄在长江冲积土壤里种植,微盐环境带来独特口感,以其皮薄色青、光滑柔嫩、口感细腻而著称。通过地理标志认定后,平平无奇的土特产实现了资源禀赋转化。

当前,启东不仅建立完善了青皮长茄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和品质追溯体系,还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扩大绿色优质青皮长茄的绿色化、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加大精深加工力度,带动农民增收。

由于土质适合柿子生长,通州区十总镇张沙村一向有种植柿子的传统。以前是村民在门前屋后种植几棵供家人食用。2021年,为了让骑岸大方柿这一“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十总镇专门成立了骑岸大方柿育苗基地和果树研究会,进行技术推广。张沙村的柿柿顺意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

“自从骑岸大方柿有了‘身份’后,柿子不论大小,明显好卖多了,每次拿到市场很快就能卖光。”合作社成员于伯圣说,这些柿子树每年能为他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小特产”撬动大产业

“入秋以来,发荣滋长,刻已成熟,远乡批买者,接踵而至”。对于很多启海人来说,芦稷最能承载乡愁。

过去,在启海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垄沟边种上几棵芦稷,待到盛夏,芦稷的穗头转为黑红色便是其成熟可食之时。如今,启东更有专业种植户把芦稷做成了产业,种植面积有15000亩左右。

芦稷的农家品种有很多,如“黑穗”芦稷、“红穗”芦稷、“甘蔗”芦稷、“糖心”芦稷等。启东市海复镇家禄村的嘴爱农场从每年3月初就开始育苗种植,品种为市面上广受好评的“红穗青肉甜芦稷”。“首茬芦稷一般在6月初上市,销售期一直持续到11月份左右,预计今年能卖出芦稷50万根。”农场负责人王海兵说。

同样走出深闺的,还有如皋“新官紫桃”。

紫桃在如皋有百年种植历史,如今,如皋紫桃种植覆盖城南街道、磨头镇、东陈镇等地,种植面积超600亩,年产值约1500万元,形成从种质保护、生产种植,到分级销售、电商配套的全产业链格局。

“单个产品突围不够,要‘抱团’才能闯大市场。”如东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2021年,如东启动“如意东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授权78家企业、1120个产品使用,涵盖如东狼山鸡、如东文蛤等地理标志产品。线上开抖音店、京东馆直播带货,线下在高速服务区设专柜、参加国际展销会,甚至把狼山鸡、文蛤送进了欧美市场。

“以前是‘各卖各的’,现在有了统一品牌,消费者认,收购商也愿意购买。”如东县狼山鸡种鸡场副总经理张吉发说,去年他还带着狼山鸡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短短2天销售超万元。

今年7月,“如东狼山鸡产品市场分布数据集”获得数据知识产权确权登记,这也是我市首个地理标志类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通过深入挖掘地理标志类数据知识产权的金融潜力,我市地理标志产品不断向着产业化发展。

探索“农业+”无限可能

“我们鸡舍现在还剩1300只老母鸡,其中1000只早就被订走了,早一茬的1400只小公鸡8月就售罄,根本不愁卖!”如皋搬经镇叶庄居二十六组养殖户王君梅养了十多年如皋黄鸡,最清楚地标认定带来的变化:“以前没标志,客户总担心不正宗,现在一提‘国家地理标志’,人家立马放心了。”

近年来,京海禽业集团成功培育出了三黄肉鸡新品种。“一种高成活率三黄肉鸡制种方法”专利首次采用黄羽鸡与高产优质三黄鸡杂交得到的母本与父本地方三黄鸡杂交,最终选育得到的三黄肉鸡具有良好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该方法也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用“海门大红袍赤豆”做成的豆沙月饼在“小象超市”的月饼热卖榜排第二;“启东青皮长茄”在“叮咚买菜”上广受好评……叫响“南通品牌”的同时,“农业+”的无限可能正在南通各地上演。

如东计划围绕蘘荷开发调味品、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加工产品,探索发展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农旅融合项目;海门则从青皮长茄育种打籽装置、智能定植器等农用设备,到茄子育苗专用基质配方等核心技术,逐渐构建起完整的创新体系;如皋联合沿江农科所休闲农业团队,开展紫桃种质资源的系统收集与种质调研,目前已从如皋、海安、如东等产区收集到不同特性的近80株紫桃株系……

地标产品的核心,最终是那一方水土养育的那一方人。

“90”后新农人陈尹回到海门,用短视频记录海门山羊的养殖过程。今年,她养殖了6000头海门山羊,还办了个1500平方米的羊肉加工食品厂,带动周围农户一起做起了“羊生意”。在南通,越来越多像陈尹这样的新农人,用电商、社交媒体、短视频推广地标产品,唤醒在外游子心中的乡愁,让“老味道”走进新市场。

“这些地标产品,是南通的‘味觉名片’,更是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产业规划布局与品牌全链条保护,推动地标产品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升级,最终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矩阵,让江海大地的“好味道”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好光景”。 

来源:《南通日报》2025年9月10日第A03版/记者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