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新善风采|小艳子志愿者协会:七年筑就60所“好人书屋”,8万册图书照亮童心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1 19:33:00

2016年5月,全国第一所“江都·好人书屋”在郭村镇周楼小学揭牌。央视主持人李佳明为书屋题写牌匾,一批价值近5000元的图书送到了孩子们手中。

2019年秋天,扬州市江都区小艳子志愿者协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70封来自贵州山区的感谢信。信中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道:“《小鹿斑比》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成长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学会战胜它们”“《十万个为什么》成了我的知己,每天晚上我都会认真读,生怕漏了一个字”。

这些信是对协会七年多来坚持建设“江都·好人书屋”的最好回报。

萌生想法,为留守儿童圆阅读梦

“江都·好人书屋”是全国首家以好人命名并注册商标的公益书屋,由小艳子志愿者协会发起筹建。协会会长高雁回忆起2016年的那个春天,她在走访中得知郭村镇一名留守儿童的愿望就是想看更多的课外书,而孩子的爷爷奶奶不知道什么是励志书。

这个简单而朴素的愿望触动了她。高雁意识到,许多偏远地区学校缺乏可供孩子们阅读的优秀课外书籍,孩子们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于是她萌生了捐书、建书屋的想法。

“书屋要靠社会各界的雷锋式好人援建,就叫‘江都·好人书屋’吧!”2016年4月,项目主理人走进央视《向幸福出发》栏目,讲述身边好人的故事,主持人李佳明深受感动,现场为“江都·好人书屋”题字。

跨越山河,好人书屋开遍全国

从2016年至今,“江都·好人书屋”已经在全国10个省、2个自治区,建起了60所“江都·好人书屋”。志愿者们把知识的种子撒向一所所“希望小学”,把爱心图书捐赠给一个个留守儿童,书写了一段段“大爱江都”的动人故事。

这些书屋分布在江苏、山东、陕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安徽、青海、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区,其中最远的到了新疆伊犁河谷的新源县,距扬州4300公里。

2017年6月,经过与伊犁州新源县第六中学多次对接,一所“江都·好人书屋”正式落户新源六中。这是一次路途最遥远的“图书漂流”,也是江都的“雷锋”好人发起的第一个公益“小援疆”项目。

爱的回声,来自山区的感谢

2018年,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走进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马厂中心学校义务支教。课堂上,一个男生突然提问:“老师,你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名人的故事,还都不是课本上的?”志愿者回答:“因为在课外书上看过。”男生说:“那是不是等我上了大学,我也能看到啦?”

小小一本课外书,竟然是山区孩子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小艳子志愿者协会知道后,以书为媒,让爱翻山越岭,当年就在镇宁县援建了3个好人书屋。

第二年,这个故事有了美丽的续集。扬大研支团的志愿者再次来到马厂中心学校,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爱国感恩主题教育课。在志愿者的指导下,70个孩子写下自己发自内心的对江都“雷锋”好人的感谢、读书感悟等。

七年耕耘,数字背后的温暖

七年来,“江都·好人书屋”项目已经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各类图书8.6万册,超过12万人受益。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付出。

项目采取企业伙伴合作计划认领、社会爱心人士和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学生个人捐赠等方式筹集读物。在筹集图书过程中,项目注重与城市学校合作,积极倡导同学们捐出家中闲置书籍,并写上自己的祝福。

2017年5月,小艳子志愿者协会、仙女镇龙川小学联合举办“图书漂流·传递书香”大型公益活动。该校近3000名学生每人捐出1本书,为安徽省和县留守儿童援建第二个“江都·好人书屋”。

创新模式,让公益可持续

“江都·好人书屋”不仅提供图书,更是一种创新公益模式。书屋建成后,协会与偏远地区的学校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共同开展“图书漂流”阅读计划,最大程度地让更多孩子实现最基础的阅读愿望。

在每个好人书屋的援建活动中,都有众多江都好人的积极响应;在每批捐赠的图书中,都有好人们的签名寄语。好人们经常走进学校,与孩子们共读一本书,交流好人故事。

60所“好人书屋”,犹如60颗希望的种子,撒在全国12个省份的土地上。从南水北调源头到天山脚下,从江淮平原到黔山深处,这些书屋成为传承雷锋精神、传播好人文化的重要载体。

高雁说,自己计划再用几年时间,在全国建成100所好人书屋,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处处都响起“雷锋好少年”琅琅读书声,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笪越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