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凌晨,走进铁路桥隧工的“天窗”时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7 13:04:00
扬子晚报网11月7日讯(通讯员 张铖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 “姜威,今晚你负责测量6到7号墩支座位移和聚四氟乙烯板有无移动,仔细一点,数据记录好。”11月6日,在镇江五峰山长江大桥脚下,吕财军向青年职工姜威及其他职工传达今晚天窗的作业任务。
![]()
这是淮安高铁基础设施段五峰山大桥车间检查工区天窗作业前的点名布置会,当日带班人高级技师吕财军正在对当晚的作业内容和人员分工进行布置。点名布置会结束后,已经午夜十一点了。
![]()
次日,11月7日,就是立冬。
“天窗命令已下达,可以进入线路开始作业了!”7日凌晨零点,当晚现场防护员孙峰在与驻站联络员确认好调度命令后,向现场带班人吕财军发出进道命令。
沿着爬梯爬到百余米高的连镇客专线五峰山长江大桥桥面,吕财军走在前,共6名作业人员一字竖列顺着线路行走。眼前只有头灯照着地面的一圈光晕,没有了白天的喧闹和呼啸而过的列车,周围一片黑暗,仿佛世界都安静下来,只剩有小虫还在嗡嗡的迎着灯光飞舞。
![]()
零点到凌晨四点,这个“天窗”时段正是高铁桥隧工们忙碌的时候。背着工具包一步一步向前走着,夜阑人静,头灯发出的橘黄色的灯光照在黄色的反光工作服上,格外迷离。线路上没有一丝风,冰冷的钢轨沿着线路延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呼吸声伴随着脚步声环绕在耳边,显得异常闷热。
![]()
到了作业地点,职工们系好安全带,顺着竖梯爬向墩台,认真检查桥梁支座及反底面。躬身、侧行、攀爬,职工们不断地钻过墩台上狭窄的过道,往复在不同的作业地点。
![]()
“当当当。”敲击声响彻夜空。姜威拿着检查锤不断前倾身体探入一个又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右手持锤,左手握笔和本,边敲击、边观察、边记录,酸痛感顺着手臂传到肩膀,汗水也一点一点积聚,顺着额头流下。
现场
虽然已经立冬,但仅仅检查了二十分钟,姜威他们已经个个汗流浃背。谁也不愿多说话,只是埋头工作,测量支座位移,用检查锤敲击螺栓检查是否松动。夜幕笼罩着,头灯下,人影绰绰,似黑白影片中的地下工作者。
“支座位移测量不能仅仅只测一个位置,那样数据会有误差,一处多测几个点,综合起来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监测大桥状态。”吕财军向正在测量地姜威传授工作经验,“注意数据记录时仔细一点,不要写错。”他又补充说。
“好的。”姜威边干边回应道。
他们一个一个地检查着大桥的支座,一个天窗点内,他们需要检查五峰山长江大桥的所有支座。汗水从额头上挂下来,流到眼里有点辣,淌到嘴里有点咸。
高铁午夜的天窗修,没有列车,没有旅客,只有铁路工作者在默默无闻地干着不为人知的检修作业。
凌晨三点半,支座全部检查完毕,数据也都详细记录在了检查本上。他们列好队,顺着来时的路,又一头扎进了黑暗之中。
四个小时“天窗”作业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检修归来,走在来时的路上,风,也回来了,吹在身上,初起一丝丝凉爽,但随后寒意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