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青春作伴好还乡⑧“谁说干农业又脏又累不挣钱?”范思妍用十年韧劲破技术关,成3000万株种苗“掌门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0 19:17:00

“做农业要吃得了苦、沉得住气,才能守得住一树花开。”在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57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里,35岁的范思妍正蹲在育苗棚内,用指尖轻触嫩绿的黄瓜幼苗。这位皮肤透着健康黝黑的“新农人”,十年前还是乡镇农业公司的办公室白领,如今已成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江苏大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用科技为家乡农业注入青春活力。

一句“通知”,三代非农家庭走出种地人

2013年的一次大棚走访,让范思妍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农户种瓜像开盲盒,一个棚能结出八样瓜,品种乱、技术差,一年收成全凭运气。” 看着乡亲们因选种失误、技术不足蒙受损失,这位出身 “三代非农” 家庭的姑娘动了心,“我要办一家公司,帮农民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难题。”

这个决定立刻遭到父母反对:“一个女孩子,坐办公室多安稳,何必去遭种地的罪?”但范思妍的性格里藏着股韧劲,“我自己的事自己定,通知他们就行,没给他们表决权。”2016年,她毅然辞职,创办江苏大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 90 亩试验田起步,正式踏上农业创业路。

百次追问,换来95%的成活率

创业初期的“技术关”差点击垮这位新手。“雇来的技术员育出的苗,成活率最高才85%,这在农业里就是亏本的买卖。”范思妍深知,不懂技术就站不稳脚跟,她立刻开启“求学模式”:跑同行基地“偷学”,在行业群里加遍好友,遇到问题就挨个发消息请教,“发一百条消息能有一个人回复,我就赚了。”

当地农业农村局得知她的情况,为她对接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安排她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范思妍白天泡在大棚里实操,晚上跟着专家学理论,终于研发出“嫁接前控水技术”,将种苗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仅用一年时间,她就带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如今公司已手握16项专利,培育出多个优质品种,年繁育种苗达3000万株。

车棚改教室,500人挤着听技术课

“光有好种苗还不够,得让农民会种、敢种。”范思妍在公司规划时就定下“生产+培训” 模式,把原本停放自行车的车棚改造成培训教室。第一期培训班只来了十几个人,她拿着话筒站在泥土地上,从选种技巧讲到病虫害防治,一聊就是一下午。

渐渐地,这个简陋的田间学校成了农户最爱的“充电站”。最多时一期来了500多人,屋里坐不下,村民们就搬着小马扎坐在门口,没有凳子的干脆站着抻头听,范思妍只好把音响调到最大声。截至2024年,这所已成为全国共享的农民田间学校累计开展培训62期,服务农民超4600人次,带动形成八路镇番茄栽培区、碾庄镇西甜瓜栽培区等特色种植带。跑种苗市场时的场景更让老客户难忘:“范总当年带着矿泉水和煎饼,一天跑十几个大棚,蹲在地里跟我们聊困难,送种苗试种,这样的实在人我们信得过。” 如今,公司已发展3700余户种植大户,培育19家家庭农场,订单式育苗覆盖苏鲁多地。

巾帼领头人,唤青年归田

“农业又脏又累不挣钱”的偏见,曾让范思妍招不到留得住的农业专业大学生。这更坚定了她的信念:“我要靠成功证明,种地能挣钱,更能实现自我价值。”她在基地里建起智能化大棚,配备恒温恒湿系统,让农业生产告别 “看天吃饭”;成立“田园芬芳妇女微家”,带动200余名妇女就业,扶持7名妇女创办家庭农场;作为邳州市农广校培训讲师,她一遍遍向年轻人讲述农业的新可能。如今,公司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她本人也荣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徐州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等称号。

站在绿意盎然的育苗棚里,范思妍望着远处的田埂:“邳州是‘银杏之乡’,是发展农业的宝地。我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乡村里有大舞台,种地一样能发光。”

出品人:刘大颖

总策划:王 璟

统    筹:张 洪 喻文君 杨恒国

编    导:朱信智

拍    摄:杨恒国 陈金刚 朱信智

剪    辑:朱信智

美    编:赵 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信智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