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抢抓“水运江苏”建设机遇,充分释放航运“出海口”叠加效能
来源: 江苏交通
2025-11-17 07:47:00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江苏水运优势,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更好地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盐城是水运大市和淮河出海门户,近年来抢抓“水运江苏”建设机遇,加快推进航道发展,而连申线与淮河出海航道“共线段”的“瓶颈”则是盐城水运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节点。为此,盐城加快推进这条航道“共线段”等级提升,充分释放航运“出海口”叠加效能,全力以赴推进水运大市向水运强市转变。本期《交通在线》邀请盐城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丁胜介绍盐城是如何有效发挥水运势能,突破“瓶颈”制约,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节目一开始,想请您介绍一下,连申线与淮河出海航道“共线段”为什么成为了盐城水运发展的“瓶颈”?
盐城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丁 胜
连申线灌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全长约37公里,是连申线、淮河出海航道的“共线段”。受盐城响水船闸、大套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以及废黄河地涵、沿线桥梁通航技术尺度不达标等因素影响,该航段一直是整个连申线航道和淮河出海通道的最大“瓶颈”。为系统破解连申线与淮河出海航道“共线段”瓶颈,盐城市按照“突破关键、疏堵保通,合力攻坚、达标畅行”的总体思路,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重点实施3项关键工程。
一是率先启动连申线灌河至黄响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着力疏解船舶待闸滞航难题。连申线灌河至黄响河段,是盐城境内北向经灌河出海的“最后一公里”,受潮汐和口门拦门沙的影响,通过能力严重不足,常年通航保证率不足50%,是堵点中的痛点,备受水运企业、运输业户关注。经盐城市人民政府与省交通运输厅多轮磋商并签订共建协议,项目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整治里程约3公里,新建响水二线船闸,改建双园大桥,为“共线段”整治拉开了序幕。目前,响水二线船闸主体已全部完工,预计年底建成通航,到时候将形成“双闸并行”格局,通过能力提升一倍以上,能全面解决船舶待闸时间较长等问题。
二是接续实施连申线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全力破解通航条件核心制约。该航段是“共线段”的主体,因大套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废黄河地涵结构限制以及沿线多座桥梁通航净高不达标等问题,长期制约船舶通行效率,严重影响区域水运整体效能。在省、市有关部门协同推动下,项目于2024年10月21日正式开工建设,整治航道30.6公里,新建大套二线船闸,改建废黄河地涵以及沿线6座桥梁。目前,正在开展船闸上下闸首及闸墙浇筑、主涵围堰、桥梁上部结构安装、护岸桩基施工,已累计完成投资约20%,预计2028年9月交工通航,届时将彻底打通盐城南北水运主通道的关键堵点。
三是统筹推进连申线航道响水、滨海饮用水源保护区段综合整治工程,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航道建设协同发展的需求。两项工程涉及航道里程3.4公里,是保障“共线段”达标畅行的重要环节。针对该航段环境保护要求高、工程建设制约多、通航保障压力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本,将饮用水源保护作为项目推进的首要前提。通过建立市县协同推进机制,由响水、滨海两县单独立项推进综合整治工程,市交通运输局与两县政府分别签署会商备忘录,明确各方职责、形成建设合力。两个项目计划于年底开工建设,2027年底全面建成。在严格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升航道通航条件,为构建安全、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水运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通过上述项目的系统实施,“共线段”瓶颈将得到根本性破解。到“十五五”末,连申线将高效串联盐城“一港四区”,南通长江、北接灌河;淮河出海航道将实现东向出海、西接京杭运河,联通安徽和河南。届时,盐城市“一纵一横”二级航道主骨架全面达标贯通,干线航道网络综合效能将得到显著提升,区域水运高质量发展水平将跃上新台阶。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连申线与淮河出海航道“共线段”的达标升级,对盐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对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又有何意义呢?
盐城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丁 胜
加快推进连申线与淮河出海航道“共线段”达标升级,对盐城服务国家战略、重塑区域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也将助力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贯通南北水运主通道,航道服务能级实现跨越提升。“共线段”的升级将彻底打通连申线航道全线畅行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连申线在盐城境内203公里航道于2028年底全线达到三级以上标准,真正成为贯通南北、通江达海、联通主要县市区的“黄金水道”,对于我市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是有力巩固出海门户地位,双向战略通道格局加速成型。作为“共线段”,其达标升级将为淮河出海航道全线达标贯通打下良好基础。至“十五五”末,淮河流域将获得经由盐城出海的最便捷通道,盐城与淮河上游地区将形成“东向出海、西向辐射”的双向开放格局,盐城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的战略地位将巩固提升,从江苏沿海中部节点跃升为服务安徽、河南,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支点作用。
三是充分激活港产城融合引擎,区域发展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共线段”的升级将系统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预计降幅达20%以上,大宗物资运输时间平均缩短三分之一,显著提升盐城港口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承载力。航道升级将进一步拓展盐城港对淮河流域及中西部地区的腹地辐射范围,吸引重大产业沿航道集聚,有力推进区域集疏运体系完善,加快形成“以航兴港、以港促产、以产强城、以城优航”的良性循环,为盐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总体来看,打通“共线段”不仅是推进区域航道等级提升的水运工程,更是盐城“向海图强”的关键支撑,是提升城市能级、重塑盐城发展竞争优势的战略工程,也是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重要一环。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在推进“共线段”航道等级提升过程中,盐城交通部门采取了哪些举措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盐城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丁 胜
为高效推进“共线段”相关项目建设,交通部门聚焦项目全周期管理,系统施策、精准发力,重点强化了以下三方面保障: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夯实项目推进基础。我们抓紧政策窗口期,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各类资金支持,解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共线段”正在实施的连申线灌河至黄响河、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两个项目先后完成了四批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合计争取资金14.8亿元,获批省级专项资金4.5亿元。按照市政府明确的市县地方配套资金分担原则,积极协调将地方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有力保证了项目顺利推进。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合力破解关键制约。盐城建立市县协同推进机制,统筹保障用地、用林等关键要素。主动对接自然资源部门,将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保障清单,优先落实用地指标。联合水利、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技术论证,优化航道线位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方案,在守牢生态底线的前提下加快方案审批。及时足额安排专项资金拨付属地,有力支持地方开展各项前期工作,通过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形成要素保障合力,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调度保障,提升项目推进效能。将水运建设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调度机制,定期报送项目推进情况和存在问题,提请市领导高位调度会办。围绕项目建设序时节点,排实任务清单、及时指挥调度,坚持系统安排、压茬推进,抓实关键线路、关键节点的施工组织,以关键节点突破,有效带动整个项目快速推进,保障工程建设持续发力、高效实施。
通过以上举措,有效破解了资金、要素、审批等多重制约,为“共线段”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保障。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您刚才提到连申线是贯通盐城南北的主要水运通道,是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除了推进“共线段”的项目建设,盐城还实施了哪些项目,助推连申线这条“黄金水道”更好地发挥效益?
盐城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丁 胜
连申线是盐城“一纵九横”干线航道网的核心主轴,规划等级为二级,贯穿全市8个县(市、区)。它不仅是盐城承接南北、陆海联动的“黄金水道”,更是服务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大动脉。在全力攻坚连申线“共线段”这一最大“瓶颈”的同时,我市围绕连申线其他航段布局,推进了一批重点项目,系统提升这条“黄金水道”的整体效益。
一是开工建设连申线兴东线至海安界段航道整治工程。项目位于东台境内,与南通市交界,整治航道36.3公里,改建桥梁2座,扩建东台水上服务区锚地。项目已于今年10月21日开工建设,概算投资23.13亿元,建设工期3年。该段航道的整治将有效改善通航条件,有力支撑下游连申线南通段、泰州段运输需求,促进区域航道网的整体通畅与协同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连申线淮河入海水道至兴东线段航道整治工程。该项目是连申线盐城境内整治里程最长的单项工程,途经滨海、阜宁、建湖、盐都、亭湖及大丰6个区县,整治航道127公里,改建桥梁14座,新建服务区1座,锚地1座。估算投资73.6亿元,目前,工可方案已通过省交通运输厅审查,预计2026年10月开工建设,工期4年。该航段的整治达标,是刘大线、泰东线、射阳港区疏港航道、淮河入海水道通榆河以东段等航道提升至二级的前提,对完善区域高等级航道网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三是谋划实施连申线淮河入海水道滨海枢纽段航道整治工程。该项目是统筹连申线通航与淮河入海水道泄洪的立交工程,整治航道2公里,改建入海水道滨海枢纽一期地涵及苏北灌溉总渠地涵2座,估算总投资18亿元。目前,已完成工可方案编制,正积极对接省交通运输厅开展工可方案审查。下一步将结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建设时序,进一步研判项目实施条件与推进路径,积极探索交通与水利设施协同建设的可行模式,为提升区域防洪保障与航运效率创造条件。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到“十五五”末,预计连申线盐城境内203公里航道将全线达二级通航标准。到时候,以连申线与淮河出海航道为“十字骨架”的干线航道网将全面建成,区域航道通航条件将得到根本性改善,盐城航道网络整体运行效率与协同发展能力实现显著提升,为“水运江苏”盐城方案的落地见效提供核心支撑。
FM101.1江苏交广网主持人
于 洋
目前,全省正在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请问盐城将如何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将自身的水运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盐城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丁 胜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面对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重大机遇,盐城紧扣相关部署,立足自身河海交汇的区位特点,系统谋划、全域推进,着力将水运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区域发展竞争力。
一是全速推进干线航道达标整治,为经济发展提供畅通高效绿色的水运网络支撑。围绕打通水运“大动脉”,盐城正加快建设“一纵九横”的高等级干线通道,全面提升航道网络覆盖与通过能力。在连申线全线整治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建设,推动实现淮河流域与沿海港口的直联互通。强化连申线与京杭运河的有效连通,全力推进盐宝线航道整治。有序推进刘大线、滨海港区、射阳港区疏港航道整治,全面增强港口与腹地的水路衔接能力。目前,我市在建干线航道里程114.9公里,2026年,全市新开工航道里程239公里。“十五五”期间,我市还将重点推进兴东线、泰东线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建成东台港区中心作业区物流园引航道,力争完成黄沙港、唐豫河等“小快灵”短支进港航道建设,构建干支联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服务临港产业、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的“最后一公里”作用,提升水运“门到门”服务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主要港口能级提升,全力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我们将围绕“十五五”相关规划,锚定打造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江海河联动发展重要节点、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发展定位,统筹推进港口公共基础设施提质与码头结构优化。聚焦深水航道建设,有序提升进港航道等级,积极推进大丰港区15万吨级、滨海港区10万吨级、射阳港区5万吨级进港航道建设,显著提升通航能力,为重大临港产业项目落地提供硬支撑。同步加快专业化码头布局,实施滨海港区中海油LNG码头2号泊位、大丰港区码头7、8号多用途泊位、滚装码头2号泊位等一批重点项目,增强能源、装备、集装箱等货种接卸与中转能力,全面服务我市沿海及腹地海上风电、清洁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强化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是系统构建现代集疏运体系,切实增强区域综合交通竞争力。我们将围绕构建“水陆空铁”高效衔接的现代物流通道,重点强化港口枢纽与腹地间的综合交通联系。用好水运优势,依托“一港四区”及内河港口资源,加快推进疏港铁路、疏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推动集疏运网络与干线交通无缝对接。同步优化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公转水”“散改集”等绿色运输模式,完善江海河联运通道功能,强化“水水中转”能力。鼓励按照“前港中仓后产”模式布局临港物流园区,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向铁路、水路转移。通过提升多式联运组织水平,构建集约高效、衔接顺畅的集疏运系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区域综合交通竞争力。
当前,盐城正通过畅通内河航道、打造深水海港、完善集疏运体系三方面协同发力,系统构建现代化水运体系。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抢抓“水运江苏”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持续放大“河海联动”特色优势,切实将水运潜能转化为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盐交)
《交通在线》全媒体节目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打造。节目宗旨是传播交通资讯,弘扬交通文化,服务百姓出行。节目邀请交通领域重量级嘉宾做客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全媒体直播室与江苏交通广播网主持人进行访谈。节目在FM101.1江苏交通广播网、大蓝鲸APP播出,并在“江苏交通”微信、微博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