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祖孙同园“上学记” 连云港葵花社区“老幼共托”藏着民生温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0 21:16:00

11月19日上午9时,连云港市海州区葵花社区老幼共托中心的电梯里,87岁的裴桂珍阿姨牵着3岁的曾孙子小宝说说笑笑。“小宝去二楼幼儿园,我去三楼书法班,放学咱们在益智室碰头!”话音刚落,电梯门打开,一老一小朝着不同方向走去,却在同一个空间里开启了充实的一天。这样温馨的场景,每天都在这个“全龄友好空间”上演。

裴桂珍的生活转变,始于社区“老幼共托”模式的落地。“以前送完重孙子,我只能在家孤零零待着,儿女上班又放心不下我一个人。”裴阿姨说,社区里像她这样的老人不少,既要帮忙照看孙辈,又渴望有自己的社交圈,而中青年家庭则深陷“上有老下有小”的照料困境。

这一需求,被社区通过“敲门行动”精准捕捉。“我们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三分之一,全是无物业老旧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社区负责人陈秋玲回忆,当初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逐户走访时,“老人没人陪、孩子没人看、活动没地方去”成为居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如何破解资源瓶颈?闲置的幼儿园空间进入了社区的视野。

随着人口出生率变化,辖区幼儿园部分场地长期闲置,而社区老龄人口集中、活动场地匮乏,两者的互补性让“共建共享”有了突破口。2024年6月,经过多方协调,葵花社区与“钟声0—100岁亲亲宝贝园”达成合作,将2000多平方米空间进行功能性改造:1200多平方米作为2-6岁儿童活动区,800多平方米打造老年专属空间,社区食堂、康养室、书法室、多功能室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一地多用、资源共享”。

“考虑到老人接送孩子的时间规律,我们把老年公益课堂设在早上9点和下午3点半,刚好衔接孩子上下学。”陈秋玲介绍,每月不到200元的“托老”费用,加上平价康养项目,让这个新空间迅速成为社区“网红地”,目前已有700余名老年学员报名。

在三楼书法室,裴桂珍正和老伙伴们认真练习毛笔字,桌上的作品已经堆起厚厚一叠。“中午在一楼社区食堂吃营养餐,两荤两素才十几块钱,比自己在家做方便又营养。”她笑着说,下午3点半课程结束,刚好能去二楼接小宝,祖孙俩会在益智室玩一会儿积木或拼图,再一起步行回家,“孩子在身边安全放心,我也交到了不少朋友,儿女们再也不用两头牵挂了。”

老幼同乐的背后,是服务团队的“全能转型”。32岁的韩菲菲有着十年幼教经验,如今她的“学生”不仅有咿呀学语的幼儿,还有白发苍苍的长者。“一开始还担心跟不上,没想到通过社区组织的培训,慢慢摸清了老人的服务需求。”韩菲菲说,借助园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她先后考取了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等证书,从“只懂带娃”变成“老幼通吃”的复合型人才。

在多功能厅,韩菲菲正在给老人们上智能手机使用课,手把手教大家视频通话、网上挂号。“以前觉得多学技能只是备用,现在每天都能用上。”她指着身边的张大爷说,张大爷通过课程学会了视频通话,每天都能和外地工作的儿子“见面”,逢人就夸“这个课堂太实用了”。这种内部技能提升的方式,不仅盘活了现有师资力量,也为破解养老行业“用人难”提供了新思路。

如今的老幼共托中心,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温情:书法室里墨香四溢,益智室内笑语盈盈,社区食堂里饭菜飘香,康养室里医护人员耐心问诊。代际融合让老人找到了晚年乐趣,孩子获得了安全的成长环境,中青年群体卸下了照料重担,青年教师拓宽了职业发展空间,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老一小’是家庭的核心关切,也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陈秋玲表示,接下来社区计划引入智能穿戴设备、一键呼叫系统等智慧养老设施,同时根据居民需求新增舞蹈、手工等特色课程,让服务从“有”向“优”升级。

通讯员 徐欢 伏婧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