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从863课题到桥界标杆!我国首座碳纤维拉索桥,已在江苏大学静守20年零维护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13:24:00

扬子晚报网11月24日讯(通讯员 尚雨迪 郑礼月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在江苏大学第六食堂与学生公寓F区之间,有座长55米、宽6.8米的人行天桥。数千名学生每天从桥上经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桥是一位低调的“探路先锋”。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承载着中国桥梁界对绿色低碳的大胆想象。它,就是我国首座采用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拉索建造的斜拉桥。2005年建成至今,这座桥几乎零维护,静静地守护着江大校园,诠释着何为绿色、耐久与创新。

桥梁

国家项目落地校园

“当初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桥?”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退休教授刘荣桂表示,这一构想源自他的导师——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作为我国预应力技术领域的权威,吕志涛前瞻性地提出将一种新型材料——CFRP应用于实际工程。CFRP具有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突出优势,但也存在抗剪能力弱、传统夹片式锚具容易致其损伤等技术挑战。尽管如此,应用它探索大跨度结构的潜力,非常契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

桥梁

2004年前后,国内尚无CFRP材料在桥梁中的应用先例。时任江苏大学基建处处长的刘荣桂,研究方向正是桥梁结构。恰逢学校规划在西山片区修建人行天桥,而刘荣桂正参与一项与CFRP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国家“863”计划课题。因此,他向吕志涛建议,将这一国家科研项目与校园基建相结合,“这正是一次把前沿研究落地为实际工程的契机”。

桥址选在六食堂附近并非偶然。那里原有两座小山,高差适中,这种地形为设置索塔和拉索提供了天然条件。桥梁总长55米,采用单塔双索面设计,斜拉索采用CFRP材料,主梁与索塔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从图纸到实物的突破

作为国内首座CFRP索斜拉桥,项目无先例可循。“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刘荣桂坦言,“当时国内没有类似的碳纤维张拉、锚固技术,在吕院士指导下,我们做了大量试验,特别是在锚固方法上,材料怎么选、工艺怎么做,都进行了反复探索。”

桥梁设计由江苏大学团队与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团队共同完成,施工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土建部分由学校施工队负责,而碳纤维索的制作、安装、张拉等核心技术环节,则由吕志涛团队和刘荣桂团队共同实施。

图纸

这座桥的索塔两侧各布置了4对拉索,斜拉索全部采用CFRP材料。由于CFRP材料质轻但脆性大、抗横向挤压能力差等特性,吊装和张拉过程很困难。“当时场地虽然开阔,但难度较大,我们不断改进施工方案,团队一起作战,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施工方法。”刘荣桂回忆道。

最具挑战性的是锚固系统的研发。针对CFRP材料抗剪能力弱的特性,团队创新开发了直管内锥锚固系统,它巧妙结合了直管锚固和锥形锚固两种传统方式的优点,大幅降低了CFRP杆的剪切和径向应力峰值。这一设计有效解决了碳纤维材料与传统连接部件不兼容的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锚固效率和长期稳定性。

老照片

这座桥还是一个大型实验平台。研发团队在关键位置布设了多种永久性传感器,不仅能长期实时监测拉索的受力状态,还能采集桥梁在不同荷载与环境下的振动等性能数据,为评估碳纤维锚固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受力性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绿色基建的示范

2005年9月,这座CFRP索斜拉桥正式建成。它外观朴素,常被学生误认为是一座“水泥桥”。桥上拉索的灰色不锈钢护套,用于保护内部碳纤维索免受横向剪切力影响。“碳纤维索必须严格防护,不能外露。”刘荣桂解释道。

老照片

刘荣桂说,吕院士要求低调做事,因此桥梁建成后没有举行剪彩或庆典,但这座桥却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团队先后前来观摩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获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引用。

这座桥不仅验证了CFRP材料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也催生了一系列科研项目。依托此桥,刘荣桂团队共申报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多篇博士论文,并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桥梁建成至今已20年,几乎无需特殊维护。刘荣桂自豪地解释道,这得益于碳纤维材料卓越的耐腐蚀和抗疲劳特性。这种特性,极大地降低了桥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与碳排放。

如今,刘荣桂虽已退休,但他时常回到江大,向来访者介绍这座桥。“如果是专业人士,我会重点讲解技术细节;如果是普通访客,我会阐述其价值与意义,”他说,“这座桥不仅是通行设施,更是CFRP材料在我国桥梁建设中首次应用的‘试验田’,对于当前发展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仍具有借鉴意义。”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