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创,南京“60岁”工业老厂区焕新中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5 20:51:00
始建于1965年的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被誉为“中国玻璃纤维的技术策源地”,承载着满满的工业记忆。历经六十余载时光,这里正式步入更新改造实质性实施阶段,将通过多方共创,激发片区活力。作为南京今年城市更新实施计划项目,南京玻纤院将通过系统性更新,打造集新材料研发、数字文创、绿色低碳产业与配套商业于一体的创新型产商融合园区。目前,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南京玻纤院园区
“空间再生”优化园区环境
南京玻纤院园区位于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安德里30号,占地约142亩,总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多建于20世纪60至80年代,是南京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实物见证。
“这批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60年代,此次更新改造将一揽子解决园区内的建筑、消防及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配合安防系统升级,形成人防、物防、技防协同的立体防护网络。”南京城市更新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
项目团队秉持“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理念,最大化保留工业桁架、红砖外墙等工业遗存肌理,结合绿化现状,打造城市森林式的办公研发集群及配套服务设施。还将通过重构园区人行、车行系统,优化外部干道连接,创造便捷、高效、安全的办公生活环境。
“多方共创”盘活低效资产
“不同于以往的做法,本次改造是通过市场化竞标获得,以租赁模式对非自有资产进行投资改造与运营,依托后期运营收入实现资金平衡,”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是通过盘活低效资产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的创新投资开发模式,也是城市更新模式的一次尝试。”
由于老厂区产权结构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千头万绪,按照现行标准有些东西难以推进,需要多方协同、创新担当。为此,本次更新改造系统性构建了“策划—设计—建设—运营”全流程贯通的有机协作机制。
在这一机制下,运营团队自项目启动便提前介入、全程参与,牵头开展效益统筹与需求对接。通过深入调研明确项目定位与业态组合,实现策划运营一体化,推动项目从物理改造向可持续赋能升级,保障顶层策划与长效运营无缝衔接。
“两片三类” 激发片区活力
“我们按照‘两片三类’的改造思路,对项目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更新改造、激发老厂区活力,还将新增公共活动场地打破传统厂区的封闭性,通过运动设施、文化广场、社区花园等多元场景营造,为市民提供全天候的社交空间。”项目负责人说。
项目将重点布局新材料、数字经济、低碳新能源等领域,推动现有产业实现升级。同时,依托“园区+社区”双核驱动模式,将积极引入区域首店,着力打造“街区型次世代品质生活中心”,填补三公里范围内多样化生活方式的空白,实现低效工业用地的活力提升。
此次更新改造中,项目计划增配机械停车位、充电桩,扩充区域内停车资源;打造公共休闲平台、运动设施、文化广场、社区花园等服务设施,积极构建“15分钟生活圈”,实现老旧片区的宜居改善。
从工业记忆走向未来场景,南京玻纤院的焕新将不仅是一次空间的升级,它正以“保留记忆、注入功能、融合业态、激活片区”的有机更新路径,书写着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通讯员 宁建轩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