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梅”好出行记|文明出行,文化随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14:30:00

一条斑马线,丈量一座城的文明尺度;一张公交网,编织一座城的文化脉络。今年是《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实施五周年。南京的街头巷尾,正悄然绽放着文明出行的芬芳。

礼让斑马线:城市文明的刻度尺

清晨八点,中山南路许家巷路口,一位老人缓缓走上斑马线。迎面驶来的16路公交车在五米开外就逐步稳稳停下,安静等待老人通过。这样的场景,在南京的多个斑马线上已成为常态。

“车让人、人快走,别让善意等太久。”这句在南京流行的宣传语,生动地描述了斑马线前的文明互动。在万象天地门口,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们不再忐忑;在艾尚天地门口,结伴而行的学生们安全通过;在云南路地铁站旁的十字路口,步履蹒跚的长者从容不迫。

南京的礼让斑马线行动始于2013年。十二年来,从最初的倡导到现在的深入人心,公交司机们有一套精准的操作标准:看到行人,30米外松开油门减速;20米外,车速减到15公里/时;10米内,必须停车。而《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犹如一座城市文明的基本法,为善行善举保驾护航。

南京的文明出行,不仅源于法规的引领,更来自于市民内心的认同。在喧闹的瞻园路与许家巷交叉口,这个进入夫子庙景区的主要通道,即便是在人流如织的周末,多数机动车也都会主动礼让行人。“以前有些车辆和行人抢道,现在大家都相互理解、相互礼让,道路顺畅多了。”一位交通志愿者感慨地说。

文化公交:流动的城市会客厅

南京的公共交通,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世界文学之都的流动展厅。

公交方面,今年新增的红山动物园线等主题线路,让南京的公共交通充满城市文化气质。这些线路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更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者。

地铁方面,夫子庙、朝天宫、光华门等特色站点,共同构筑了南京的“地下文化长廊”。每个站点都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讲述着南京的故事,让乘客在匆忙的旅途中,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文化脉搏。

轮渡方面,完成人车分流改造工程的宁浦线,既承担着南京跨江轮渡通勤重任,也是热门观光打卡地。今年6月,中山码头亮相的“交游”文创店、“交集”文化空间,为这座百年码头注入了青春活力。

人文关怀:出行的温度与智慧

在南京,公共交通不仅是简单的位移服务,更是一种有温度的生活体验。

走进中山码头的“交集”文化空间,江豚主题文创琳琅满目。3D立体包挂以萌趣造型成为爆款单品,可滑动32路公交冰箱贴与老车票冰箱复刻南京公交线路记忆。这些源自市民老物件征集的设计产品,瞬间把人们带入温暖回忆。除了文创展区,空间还精心打造了江豚主题咖啡区。“长江微风”特调咖啡以江豚萌趣造型作为拉花,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选择。

文化空间还专门为骑行爱好者打造了设施完善的“骑行驿站”。配备多功能修车工具、打气筒等设备,让这里成为骑友们的中途休整站。“从浦口骑过来刚好需要调整车况,这里工具齐全,还能喝杯咖啡看看江景,体验太棒了!”一位骑行爱好者点赞道。

南京公交系统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细节之处。在应天大街乐山路公交站,南京建成了全市首个儿童友好型站台。这个站台首创公交与学校共建模式,设立了智能时钟、学生正身镜、光伏照明等友好设施。

中山码头,夕阳西下,江风吹拂。渡轮甲板上,市民望着江中穿梭的船只与对岸的高楼;身旁,“交集”文化空间里,裹着江豚咖啡的香气;站台上,智能信息屏悄然更替着车次;斑马线前,是公交车耐心的等待……这一幕幕,共同编织出南京城市文明最生动的图景。

出镜 赵晨

视频 陈彦 赵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