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南京乘委会年度履职报告发布:1819次随车监督创历史新高,多元共治破解民生出行难题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22:06:00

在过去一年中,南京市城市公共交通乘客委员会(以下简称“乘委会”)通过常态化监督、专项检查与创新协商机制,在公交服务优化、民生难题破解与文明出行倡导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全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提升注入了坚实力量。

一条5公里线路如何打通民生“末梢”?

6月26日清晨6点30分,南京首班217路公交车从幕府创新小镇发出。对于绿苑小区居民龚女士而言,这一天期待已久:“以前坐公交要步行1公里,现在家门口直达菜场和商场!” 这条仅5公里的微循环公交,串联起5个居民区、安怀村菜市场、小市地铁站和玉桥商业广场,覆盖绿景路沿线2500户居民。

线路设计的背后是一场“民意导向”的实践。今年1月,市人大代表蒋祎华提交《关于改善绿景路沿线居民出行难的建议》。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一支队大队长周巍建透露,最初方案计划连接南京站北广场,但在三次实地调研和两次居民座谈会中,老年人普遍更关注买菜、就医等生活需求。最终,线路终点调整为玉桥市场,并增设安怀村菜市场站,实现“公交跟着需求走”。

开通百日以来,217路日均客流量稳步增长。南京公交217路队长何凯表示:“早晚高峰时段基本趟趟满员。”

217路是南京第76条微循环公交,也是“开门办公交”制度的缩影。乘委会深度参与217路微循环公交的调研与设计,提出的线路走向与定时定点运营建议被采纳。该线路连接小区、菜场、地铁站与公交枢纽,填补了绿景路沿线3.2平方公里的公交空白,成为“开门办公交”理念的成功实践。

随车监督量创纪录,轨道交通与网约车纳入监管

乘委会以监督为主业,通过常态化随车监督与专项检查结合,深入公交运营一线。全年完成随车监督现场记录表1819份,较2023年的1425份大幅增长,创下历史新高。依托“每周汇总、定期跟踪、闭环管理”机制,监督效能持续提升。

监督领域实现重要拓展。除完成558条公交线路(涵盖城区、城乡、镇村及夜间公交)的专项监督外,乘委会首次系统开展轨道交通与网约车行业监督。全年完成轨道交通专项监督4次,累计发现问题253处,主要集中在导向标识不清、安全设施维护不及时等方面;针对巡游车和网约车开展的节前服务检查中,问题发现率分别为29%和20%,其中网约车合规性问题突出,为行业治理提供了关键依据。

破解保障房片区出行难,微循环公交实践落地

乘委会延续“送清凉”等传统品牌活动,同时创新工作方法,精准解决民生出行难题。在锦翠北园公租房小区,乘委会通过多次实地勘察,推动121路公交调整经行并成功增设北门招呼站,全面覆盖居民就医、购物与轨交接驳需求。针对岱山片区出行难题,乘委会联合街道、社区搭建“圆桌会议”平台,探索“人民公交”共建共治新路径。

此外,乘委会连续12年开展“礼让斑马线”实地观察,推动机动车礼让行为制度化、常态化。委员们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文明出行理念,既担任监督员,也充当宣传员,促进市民习惯养成。

在建言献策方面,乘委会推动建立“开门办公交”工作例会制度,由市交通执法总队、公交集团与乘委会共同参与,为多元协商提供实体化平台。专项监督结果首次纳入全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实现监督成果与行业考核的精准对接。全年编发简报3期、信息专报7期,围绕网约车监管、公交服务提升等议题提出多项建议,均获主管部门重视与采纳。

经验与展望:从民意到决策的“双向通道”

乘委会依托“圆桌会议”“联合调研”等机制,成功打通民意与决策的“双向通道”。锦翠北园招呼站增设与217路微循环公交开通等案例,成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治理闭环的生动体现。未来,乘委会将继续夯实监督根基,拓展常态监督广度,创新桥梁功能,推动南京公共交通服务更精准、更温暖地匹配市民需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