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胆识、学采访,在一次次尝试中收获自信!扬子晚报携手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解锁职业新体验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27 00:32:00
7月23日至24日,由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扬子晚报小记者工作室联合打造的“红领巾小记者”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学讲研传”为核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悟美德力量。活动中,一群活力满满的小学员走上街头参与爱心售报,用行动传递温暖与文明;又走进新闻世界学习采访技巧,在知识学习与实践创作的双重体验中收获成长与感动。两天里,孩子们既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又掌握了新闻采写的基础方法,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
爱心售报练勇气,小身影走出勇敢第一步
“不用了,谢谢啊!”这是7月23日龙湖苏州相城天街里,参与爱心售报活动的孩子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商场的各个角落,一群穿着红色马甲的孩子手捧报纸,对每一个遇见的路人轻声问出“买报纸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孩子们个个满腔热血,可接连被拒绝后,自信心稍显不足。“根本没人会买”“我们真的卖得出去吗?”几句嘀咕在小队伍里传开。但嘴上说着失落,脚步却没停下。他们依然穿梭在商场的每一层,目光在来往行人中搜寻着可能的“顾客”,稚嫩的小手攥着报纸,无数次垂落又重新举起。
在售报队伍中,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五(1)中队的胡俊言也有自己的小收获。回忆起初卖报时的心情,他坦言:“刚开始一份都没卖出去的时候,心里特别紧张,总在想该怎么说,怎么才能把第一份、还有后面的报纸都卖出去。直到第一份报纸成功售出,我才松了口气!”“当时又激动又开心!激动是因为终于卖出去了第一份,开心是因为好像摸到了点门道,觉得之后也能像这样卖。”胡俊言表示,不管是卖报还是平时跟人说话,都得多用礼貌用语,并且要让大家更清楚活动的意义,这样别人才更愿意买。
来自苏州市吴中区华东师范大学苏州湾实验小学六(1)中队的胡雨涵,也是队伍里特别惹眼的一个。她捧着报纸在人群里穿梭,脆生生的“买报吗?”里透着股机灵劲儿。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像小雷达,转一圈就锁定了目标。“哪怕刚开始困难重重,但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胡雨涵说。
新闻课堂练本领,“小记者”解锁采访新技能
7月24日,扬子晚报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徐泽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什么是记者”讲起,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新闻探索之旅。
课堂上互动频频,当被问到“记者会用到什么工具?”“记者是怎么工作的?”时,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摄像机!”“笔记本和笔!”“要去现场看事情!”稚嫩的声音里满是热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孩子们对记者职业有了初步印象后,徐泽彤结合自身经验,从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技巧到采访后的写稿,系统讲解了新闻采写的全流程。为了让大家快速抓住核心,她还举例介绍了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提问环节,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清晰的记忆让课堂互动更添乐趣,也加深了对新闻要点的理解。
“光说不练可不行!”理论学习后,模拟采访环节如期而至。孩子们化身为“小记者”,先在纸上认真写下准备好的问题,再拿起话筒对准扬子晚报的记者们:“老师,您为什么要选择记者行业呀?”“老师,您觉得当记者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面对这些认真的提问,记者老师们耐心作答,一来一往间,现场互动感十足。
课堂结束时,不少孩子仍意犹未尽,追着老师继续“加练”采访。这场新闻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基础的采写知识,更在他们心里播下了对“记录真实”的好奇和对“观察生活”的热情。
从直面拒绝、锻炼胆识的爱心售报,到充满思维碰撞的新闻课堂,孩子们在实践中蜕变,在互动交流中触摸新闻的本质。两天时光里,汗水与思考交织,他们不仅传承了友善待人、诚信守礼的文明精神、收获了勇气,掌握了新闻采写的方法,更在一次次尝试中沉淀了直面挑战的勇气,埋下了乐于观察、勤于记录的种子。这些在体验中生长的力量,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珍贵养分,滋养他们探索生活的热情与能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徐泽彤
实习生 刘高高 何其舜 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