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从昆曲戏台到震泽桑田!“姑苏水磨调”少儿昆曲品牌7日剧目进阶营火热开营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4 17:59:00

8月3日,一群怀揣着对古老昆曲艺术无限热爱的女孩,跨越千山万水自北京、广东、长沙、西安、上海等地奔赴至苏州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她们中,有的与父母起早乘坐高铁而来,有的则是首次独自踏上远行之路,只为赴一场与古老昆曲的盛夏之约。当日,由扬子晚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主办,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年“姑苏水磨调”少儿昆曲品牌7日剧目进阶营正式拉开帷幕。这不仅是开营仪式,更是一次非遗文化的集结: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唱腔婉转如水磨调;蚕桑文化则承载千年农耕智慧,桑叶蚕丝编织生活希望;丝绸文化更是对外交流名片,华丽精美彰显东方神韵。当这三种文化交织在一起,一场绮梦将就此开启。

感受蚕桑文化与昆曲交融,满怀热忱开启体验征程

开营仪式上,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一级演员沈国芳难掩欣慰之情:“看到这么多青春洋溢的面孔对昆曲满怀热忱,我深切感受到了这门古老艺术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定会全心全意,回馈孩子们的这份深情厚爱。”随后,学员们怀揣着紧张与期待,依次登台,开启他们初次的自我介绍。有的学员声音清脆如银铃,讲述着与昆曲的初遇;有的学员神情专注而坚定,诉说着对昆曲的热爱。在一场场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自我介绍之后,仿佛是奏响了昆曲之旅的序曲,一场关于热爱与传承的昆曲之旅,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瑰丽画卷,就此盛大启程。

在本次活动承办单位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孩子们与家长们正式步入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开启对未来7日学习与生活场地的参观之旅。讲解老师带领众人穿行于一个个精心布置的展区,大家在深入学习震泽蚕桑文化历史的过程中,不禁为其丰富多元与独特魅力而赞叹。在蚕宝宝养殖展区,孩子们亲眼目睹雪白的蚕宝宝从幼虫逐步成长为成熟的五龄蚕,他们纷纷伸出手指,小心翼翼地试探,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奇魔力。走进一间间整齐有序的工作间,从筛选蚕茧、沸水煮茧,到手工抽丝、缠绕丝轴,每一道工序都彰显着匠人的耐心与专注。“一根蚕丝能拉到一公里长,十根才能织成丝线,一件丝织品要耗费上万颗蚕茧呢。”讲解老师适时拿起一小束蚕丝,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其坚韧,并巧妙地比喻道:“就像昆曲的唱段,每个字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唱出水磨调的独特韵味。”刹那间,蚕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昆曲艺术的典雅气质悄然交融,为众人带来一场别样的文化体验。

漫步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内,那舒适宜人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宛如一首悠扬的田园诗,轻轻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自然与文化交融的芬芳,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温馨与宁静的气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眼里满是憧憬与期待,迫不及待地向往着接下来7日在这如诗画卷中,融合六百年非遗昆曲,以及蚕桑文化学习、实践体验与休闲娱乐的丰富多彩的夏令营生活。

【一封书】开启昆曲第一课,触摸水磨调“慢工出细活”的匠心

参观过后,学员们纷纷告别了家长,带着些许雀跃与期待,正式投入到夏令营紧锣密鼓的集训中。开营首课,沈国芳老师特意选取了昆曲《水浒记・借茶》中的【一封书】选段作为教学内容。与多数昆曲剧目以水袖的翻飞流转传递情感不同,这一段的妙处恰在一方小小手帕的辗转腾挪间,藏着叙事的巧思与情感的暗流。沈国芳老师先以清唱示范【一封书】的起调,嗓音温润如玉,每个字都似含着水磨的细腻 ,喉间微顿却气脉不断,正是昆曲 “断音不断气” 的精髓。沈国芳老师耐心地一点一点纠正着学员们咬字和发音,她打着节拍,俯身走过每一位学员身边,聆听她们的发音情况,特别强调了演唱时要注意入声字的发音。渐渐地,学员们的嗓音从起初的生涩拘谨,慢慢有了水磨调的婉转雏形,那些曾被忽略的入声字、气口、韵脚,在沈老师的点拨下逐渐变得清晰可辨。

唱腔练习告一段落,沈国芳老师组织大家站成一个大圈,大家便知道接下来要练的是每一个昆曲演员必经的练习之路——台步。“接下来咱们练台步。昆曲的台步看着轻,实则却不像看上去这么轻松。台步,要像踩着水面的浮萍,看似飘,脚下得有根。”她边说边放慢动作,“每一步迈出,脚跟先着地,再慢慢过渡到前掌,就像踩在棉花上试探虚实,收脚时脚尖要带着点勾劲,这一沉一提之间,不能有断点,要像丝线穿珠,黏连里带着韧劲,才见得出昆曲的‘圆’。”

暮色漫过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青砖黛瓦时,排练室的灯光依旧亮着。沈国芳老师正带着学员们复习当日的台步与唱腔,稚嫩的嗓音里已能听出几分水磨调的婉转。这场昆曲夏令营,从来不止是技艺的传授。当孩子们为一个入声字反复打磨,为一次台步重心不稳重新站定,她们触摸的不仅是昆曲的程式,更是传统文化里 “慢工出细活” 的匠心:就像蚕宝宝历经四次蜕皮方成茧,缫丝人千次抽拉才得丝,昆曲的传承,本就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热爱的接力。

DIY制作蚕茧玩偶摆件,感受非遗文化的炽热薪火

晚间,夕阳的余晖渐渐隐去,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被一层柔和的夜色轻轻笼罩。学员们在手作老师的带领下,围坐在布置温馨的手作工坊里,开启了一场充满趣味与创意的蚕茧玩偶摆件DIY之旅。手作老师先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制作步骤,从挑选蚕茧、构思造型,到粘贴装饰,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清晰明了。学员们听得全神贯注,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随后便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起来。他们小心翼翼地拿起蚕茧,仿佛在呵护着一个个珍贵的宝贝,用灵巧的小手将材料巧妙地组合在蚕茧上,不一会儿,一个个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蚕茧玩偶摆件便初现雏形。

这时,来自苏州市实验小学的“小昆迷”叶浠蘩轻轻举起自己刚刚完成的小兔子玩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说:“哇,我居然用蚕茧做出了这么可爱的小兔子!看着它,我就想起白天在蚕桑园里看到的那些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它们努力吃桑叶、吐丝结茧,就像我们现在努力制作这个玩偶一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好。”叶浠蘩表示,这个蚕茧玩偶对她来说,不只是一个小摆件,更是她这次夏令营的美好回忆,自己要把它带回家放在书桌上,每天都能看到它,都想起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的快乐时光。

从昆曲的戏台到震泽的桑田,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女孩们,正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内,以最青涩的姿态,承接起非遗文化的炽热薪火。

实习生 张佳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