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光福工艺集中亮相2025中国(苏州)工艺美术博览会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5 23:29:00
日前,中国(苏州)工艺美术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展会以“2大专业展览+2大赛事+1场中外交流会+N场精彩活动”的丰富架构,汇聚全国乃至全球工艺美术精品力作。作为“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的苏州光福镇,此次由光福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组织18名会员携43件佳作组团集中亮相,惊艳了众多参观者目光。
惊艳亮相,传统工艺的创新表达
光福镇民间工艺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是“苏作”“苏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三绣(刺绣、光福缂丝、吴罗技艺)四雕(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是其传统工艺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技艺水平。此次展会,光福工艺展示了涵盖刺绣、缂丝、玉雕、核雕等9个品类,作品兼具传统意蕴与创新表达,集中展现了会员们精湛的技艺水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洪伟携多件仿青铜器玉雕作品参展,其中一件青玉《错金银牛首鬲》耗时两年完成。这件作品以中国古代青铜器为蓝本,牛目炯炯有神,牛角弯曲有力,器身饰牛首纹,尽显岁月沧桑。马洪伟从事玉雕30多年,致力于将青铜器的雄浑造型浓缩于温润玉石之中,树立了玉雕青铜器系列雕刻艺术的典范。“玉雕师只有在传承中顺应变化,创作出有时代特征的作品,才能走得更远。”作为光福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马洪伟表示,协会组织会员组团参展,促进大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相互交流学习,紧跟市场潮流,在创作中更能守正创新。
高级工艺美术师顾正才与戈琴华合作完成的缂丝作品《虾》复刻齐白石的名画《虾》,“通经断纬”的缂丝技艺完美捕捉了原作的灵动神韵。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周雪英的木雕作品《硕果累累》,巧妙依托木料天然走向,将南瓜、葫芦等意象雕刻得灵动饱满;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晓青以核雕呈现西施浣纱、貂蝉拜月等经典场景,人物栩栩如生、意趣盎然……
“这是我第二次随光福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一起来参展,收获很多!”战乃军携金工制作《夏日虫鸣(银镀金宝石镶嵌)》等多件作品参展。战乃军从事金银铜器铸造已有20多年,非常喜欢光福镇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2024年将工作室落户光福。“光福镇有浓厚的手工艺氛围,协会经常带领会员们交流学习、参展,抱团发展的氛围非常好。”
此外,还有来自光福镇的琴韵核雕艺术馆、苏福红木家具、向红绣府、马惠娟缂丝、陆美英缂丝、仁利缂丝、许忠英核雕、明仕阁苏作红木、钟斌紫檀雕刻、明星阁红木、光福徐学清刺绣、孙小娟核雕、珍刻堂文化、云梦泽玉雕、光福兰艺琥珀、高峰核雕、府敏生玉雕等二十多个展位精彩纷呈。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中抱团发展
光福核雕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技艺传承源远流长,从传统经典的“十八罗汉”题材起步,不断创新发展,用多种雕刻形式创作出兼具古韵与巧思的精美作品。目前,光福核雕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2名,区级传承人32名。其中,4名大师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近年来,以许忠英、陆小琴、陈素英等为代表的核雕引路人带动了秦亚平、范婷、陈咏等一批年轻的手艺人,这支老中青结合的匠人队伍,不仅让古老核雕技艺焕发新活力,更以产业发展赋能地方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动能。
“85后”陈咏携核雕作品《好事成双》《十八罗汉》等参展。她向记者分享自己受家庭环境影响对核雕艺术产生兴趣,从而“半路出家”学习核雕,并将其作为热爱的事业。“用心做好自己的手艺,不为成师,只求精艺!”她表示,此次参展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既能在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时收获认可,又能从同行的创作里汲取灵感,是对自己手艺的一次检验,更是和行业、观众的深度对话。“通过和行业大师、资深前辈交流探讨,找到自己的不足,改进并继续努力。”
“95后”王晨在红木雕刻师父亲王春华的影响和熏陶下喜欢上了这门传统工艺,大学毕业后进入木雕行业,经过近10年的努力学习与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工艺水平。此次他带着印度小叶紫檀维摩演教图款狻猊香薰和黄花梨荷叶形茶盘参展。“香薰的灵感其实取自一幅古画,前后制作了近3个月。”王晨表示,作为年轻一代手艺人,要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将光福工艺、非遗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此次参展不仅为会员搭建了交流展示的优质平台,更助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活化,彰显了协会在推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光福镇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钱建良介绍,一直以来,光福镇十分重视工艺传承与工匠梯队建设,形成了“老带青”的人才梯队,呈现出薪火相传的时代新风。此次参展不仅为更多青年手艺人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也搭建了与行业内外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推动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视频 顾秋萍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