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扎根基层绘就“家和凤雅”幸福新画卷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1 14:37:00
在太仓市双凤镇凤雅社区,居民们茶余饭后谈起小区的点滴变化,总会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个名字——李红。作为凤雅社区文明实践站站长,她始终扎根基层,以“亲情融治、全龄友好”为标尺,以“家和凤雅”为蓝图,成功带领居民将一个人口结构复杂、无物业管理的开放式安置小区,打造成为治理有序、服务暖心、文明和谐的幸福共同体。
筑“家空间”聚人心,从“陌生邻里”到“温馨家人”
初到凤雅社区,李红常听到居民感叹“找不到往日乡村的热闹与亲近”。她深知,安居必先安心,而安心源于归属感。为此,她将打造共享“家空间”、凝聚“家力量”作为破题关键,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文明实践项目。
面对社区儿童的关爱需求,李红牵头建立“7悦我家”儿童共享空间,并招募了200余名“护童使者”志愿者。每逢周末,这里便成为欢乐的海洋:文化传承课上,孩子们认真学习剪纸、绘制年画;公益市集中,小“摊主”们热情洋溢地售卖手工艺品。至今,此类活动已举办百余场,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社区互助精神。
针对社区日益增多的银发群体,李红用心张罗起“乐龄拾光生活馆”。馆内的银龄餐厅成为老人们的“幸福小食堂”,每日饭点,老人们结伴而来,热腾腾的饭菜驱散了独居的孤寂;“记忆港湾”里,志愿者温情陪伴老人翻看老照片、重温旧时光。生活馆内九大功能区、十大服务场景,精准覆盖了老年群体的多元需求。
此外,李红还积极打造“共富工坊”,引进适宜的手工活,帮助54位赋闲在家的老人实现“再就业”,切实体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该工坊也因此成为太仓市首批“银发零工驿站”联络点。
破“治理难”显智慧,化“社区难题”为“幸福印记”
无物业管理曾是横在凤雅社区面前的一道“硬骨头”,但李红巧用“人情味”化解“管理难”,将治理痛点转化为居民的幸福源泉。
她创新搭建“庭院夜话”“家苑议事”等民主协商平台,在倾听居民心声的同时,也发掘出徐松明、陆凤娟等一批热心能人,他们作为文明实践带头人,主动牵头管理社区各类实践点位,使社区方方面面变得井然有序。
李红坚持“走网格、进家门、听民意”,居民微信群中总有她忙碌回应、协调解决问题的身影。一次,有居民反映小区内小游园闲置,建议改建篮球场。李红迅速组织居民商议方案,不久后,一个崭新的篮球场便投入使用,充满了活力。她还发动居民共植“邻里果树”,丰收时节,甜美的果实被送至每家每户;家门口的微景观由居民亲手打造,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大家对“家”的深厚归属感。
为传承本地文化根脉,李红特意邀请省级非遗“双凤山歌”传承人设立社区工作室,共同创作《居民公约看凤雅》等新颖山歌作品,并请来“太仓好人”驻点教唱。居民们在悠扬的传唱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文明理念,这一创新案例也成功入选江苏省移风易俗优秀案例。
建“机制”促长效,让“一时温暖”迈向“长久幸福”
李红深刻认识到,可持续的幸福图景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她将思想引领、文明涵养与民生福祉紧密结合,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如今,10支特色兴趣小组活跃在社区各处:“雅韵艺术团”的阿姨们自编自演节目,为邻里带去欢声笑语;“童声讲解员”用稚嫩的乡音讲述社区温暖故事。这些活动不仅拉近了邻里距离,更让互助友爱的温情浸润社区每个角落。
李红组织居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学习理论、讲解政策,持续发掘和培育文明实践带头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她将家庭医生工作室引入社区,着力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让便捷就医与其他便民服务触手可及。同时,升级“智慧凤雅”数字化平台,实现“网格走访+线上反馈+民主协商”的治理闭环,确保居民需求能够“一键直达”、高效响应。
通过“美丽庭院”建设、“以旧换新”积分兑换等趣味活动,李红成功吸引了百余名居民加入“家力量”志愿者队伍,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骨干力量。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从“硬件提升”到“内涵发展”,凤雅社区在她的带领下,实现了文明与温暖的深度融合与持久绽放。
从倾听民声的“当家人”到创新治理的“领头雁”,李红以扎根基层的坚守与融情于治的智慧,生动描绘了一幅“亲情融治、家和凤雅”的幸福新画卷,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凤雅经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