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05后”当厨师月入过万元?苏州餐饮业高薪争抢“准厨师”,学做饭成就业新赛道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7 17:34:00

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后厨基本功

“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喜人,可以用‘供不应求’来形容了。”近日,一场看似普通的校园双选会,却折射出餐饮行业人才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191名即将毕业的烹饪专业学生,面对48家企业抛出的500多个岗位,人均可选岗位超过2个,最终实现100%签约。这场在苏州市相城区一所职业培训学校举行的秋季双选会,已从“企业选人”悄然转变为“人选企业”。

双选会现场,企业拉起红色横幅,整齐摆开招聘展位。学生们手持简历,在各个展位间有序穿梭,不时驻足询问岗位详情、薪资待遇和发展路径。在江苏小厨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学生排起了长队,招聘主管李女士一边翻看简历,一边与学生交流。

学生围着老师学习裱花技巧

“我们这次提供了十余个厨师岗位,但前来咨询和投递的学生远超预期。”李女士说,“这些孩子基本功扎实,很多在校期间就参加过我们店里的轮岗实训,上手特别快。”

据苏州市新东方烹饪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刘志平介绍,本届毕业生起薪普遍达4500至6000元,进入西餐、烘焙或高端酒店的新人,部分岗位起薪更是突破6000元。“那些努力上进的学生,毕业几年后月薪都能过万呢。”

“不是我们招不到人,是真正上手快、技术稳的‘熟手’太难找。”一位参与双选会的连锁餐饮企业负责人称,“当前苏州餐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专业烹饪人才,尤其是高技能、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

“这一现象也印证了区域餐饮市场的强劲活力。”相城阳澄湖度假区管理办副主任张皋表示,当前本地中端餐饮行业正处于景气周期,用工需求旺盛,为职业教育人才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学校推行“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为破解“企业招人难、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学校推行“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与小厨娘、老阿爸等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共建实训教室,邀请企业总厨进校授课,组织学生赴企业游学,将真实岗位需求前置到教学全过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真正实现‘零磨合’就业。”刘志平说。

据校方统计,2025年该校两年制及以上的毕业生共649人,就业推荐率达98%。“剩下的2%,大多是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该校就业办主任张进补充道,“其中有几位已经开起自己的私房菜馆或烘焙工作室,做得好的年收入能达到四五十万元。”

这种精准对接的培养模式,不仅保障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也吸引了武汉、陕西等地分校的优质生源向苏州汇聚。“前天还有一位武汉分校的学生联系我,说想来苏州发展,希望我们帮忙推荐岗位。”张进说。

“我4月毕业,现在月入七千。”17岁的王文婷是无锡人,目前在苏州中心一家西餐厅工作。她坦言,自己从小就喜欢做饭,当初便下决心要学这门手艺。“父母也是全力支持,鼓励我做自己想做的。”

如今,她凭借精湛的技艺获得西式烹调师初级证,在厨房主要负责制作菜品和出餐的工作。“累点苦点很正常,有时候从早忙到晚都歇不了。”她笑着说,“但一步一个脚印,我要积累经验、继续钻研,争取明年拿下中级证。”

校企双选会上,餐饮企业招聘方在翻阅学生的简历

作为王文婷的同事兼学长,19岁的黄郭斌已经毕业两年多,如今月薪九千余元,成为同龄人中的“技术骨干”。“国庆期间特别忙,但能拿到三倍工资,当月收入甚至超过1万元了。”他感慨道:“原来以为学厨就是炒炒菜,没想到也能这么专业、这么有发展空间。”

从“学门手艺好糊口”到“凭本事赢得尊重”,烹饪正摆脱传统刻板印象,成为一条体面且有前景的职业路径。在苏州,一场由市场驱动的技能人才价值重估,正在灶台边悄然发生。

记者手记

在双选会现场,看着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听着他们谈“刀工”“酱汁比例”“出餐效率”,我突然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职业没有贵贱之分,手艺本身就是尊严。

通往成功的路径有很多,而这些年轻人选择了用双手创造价值。对于他们来说,一把菜刀、一口铁锅,也能开出人生的花。选择学厨,不是“没得选”,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股年轻人奔赴厨房的热情,不只是个体兴趣的投射,更是一扇观察经济活力的窗口。当企业争先恐后进校园“抢人”,当毕业生手握多个offer从容选择,背后是餐饮市场的持续回暖,是老百姓“愿消费、敢消费”的信心回升。

社会常常崇拜“知识的高度”,却忽略了“技能的深度”。而市场早已作出最真实的回答:那些真正能干活、能解决问题的人,从来不缺舞台。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与其被裹挟在他人的期待里奔跑,不如在自己的热爱里扎根。有人在实验室里创新,有人在厨房里挥勺;不同的选择,却有同样的光。

见习记者 赵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视频 赵旭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