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苏州

课堂“破墙”,实践赋能!激活学生硬核成长力,项目化学习在太仓市一中“玩出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9 19:36:00

当课堂延伸至水厂、社区与山野,当家长成为“项目合伙人”,当知识在真实问题中“活”起来——11月18日,在太仓市第一中学,以“校家社协同·项目化启智·小先生践学”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圆满收官,展示了一场让学生做“生活小先生”、家长变“成长同盟”的教育实践,真正让“生活即教育”落地生根。

【资源破局】97亩校园如何承载3304个梦想?

校家社联动,打造“无边界学习场”

“空间有限,但育人的可能性无限。”太仓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张倩坦言,面对97亩校园服务3304名学生的现实压力,学校打破围墙思维,构建“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体系,撬动家庭与社会资源,打造多元立体的学习空间。

家长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资源的“链接者”。一位水厂工程师家长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将“水的净化”从课本概念变为可触摸的工艺实景;更多家长联动派出所、交警队、中建四局等单位,开辟出一个个“校外课堂”。

东南大学作为学校十年合作伙伴,更以研究生基地与儿童发展中心为依托,从脑科学、表情分析等维度为项目化学习提供实证支持,让育人成效“看得见、测得出”。

社区也成为育人的热土。与东区社区合作的“为大树织冬衣”项目,将编织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男生们也踊跃参与,在指尖穿梭中理解“法治”“文明”的具象含义。“校内需求+校外响应”,有限的校园延伸出无限的学习场景。

【家长转型】从“作业监督员”到“项目合伙人”

亲子共学,让教育回归生活现场

“以前只问‘作业写完了吗’,现在会和孩子一起想‘这个项目怎么做得更有意思’。”一位家长在研讨活动中感慨。在太仓一中的项目化学习中,家长角色发生根本转变——成为孩子学习的协作者、陪伴者与共创者。

语文“生活观察日记”中,家长协助拍摄家庭劳动片段;科学“家庭小实验”里,亲子共同准备材料、记录数据;社会调研项目中,家长帮助对接访谈对象、梳理行业资料……“亲子共学”模式让家庭教育从“催促”转向“陪伴”,从“说教”变为“体验”。

为化解家长对项目化学习“是否影响考试”的疑虑,学校搭建“家庭实验资源库”,让家长在参与中见证成长:有的孩子为完美呈现实验效果反复尝试十次,那份执着让父母动容;而在实验报告中清晰关联考点,更让家长意识到“实践是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化”。如今,质疑声渐消,支持度攀升,家长成为项目化学习坚定的“同盟军”。

【学生赋能】登山遇险如何自救?

跨学科项目让知识“为生命所用”

“高海拔缺氧缺水,如何制作简易制氧装置?如何净化野外水源?”化学组的“登山遇险求生”微项目,将“水的净化”“氧气制备”等知识点融入真实险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团队协作。

项目中,擅长资料搜集的学生负责技术调研,动手能力强的搭建装置,文字功底突出的撰写报告,表达能力佳的登台展示——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曾经觉得化学枯燥,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它成了救命知识!”一名参与学生感叹。

七年级的李同学分享道:“折叠项目中的小卡片锻炼了我的精细化操作,也让我思维更敏捷。我现在是家里‘生活小先生’!”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堂到生活,项目化学习构建起让学生有存在感、获得感的成长生态。

【未来展望】让每个孩子成为学习的主角

课程化沉淀,打造“可传承的成长资源”

“我们要照顾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求,尤其是能力较弱、分层明显的学生。”张倩表示,未来学校将强化“支架式支持”,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适配工具与方法指导,让所有人都能以主体身份参与项目。

更值得期待的是,学校计划推动项目成果“课程化沉淀”,将往届学生的实践成果整理成工具书、案例手册,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届的探索,都将为下一届铺路;每一次实践,都在积累这所学校的“成长基因”。

记者手记:

当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当家长与教师成为“育人共同体”,当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焕发生机——太仓市第一中学正以项目化学习为支点,撬动一场指向未来、回归本真的教育革新。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建构生活的“创变者”。

实习生 腾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