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秀绝活!非遗“破圈”、科创“落地”,苏州技能英才周启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9 22:19:00
90后绣娘让苏绣变“轻”了,木版年画大师把传统技艺“简化”进课堂,可穿戴机器人从实验室“穿”到了登山者身上——在苏州,技能人才正在各自赛道亮出绝活,贯通古今,连接未来。11月19日,第七届苏州技能英才周正式启动,现场发布了“技能照亮前程”苏州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培训资源供给,通过精准施策、多方协同,让老手艺焕发新生、硬技能对接市场、新本领开拓赛道,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非遗“破圈”:年轻人接棒四百年手艺
在苏州的非遗传承赛道上,“守艺”与“破圈”正由不同代际的技能人才共同书写——从青年绣娘的潮流创新,到非遗大师的守正出新,老手艺在技能人才的接力中,既留住了根脉,也接上了时代脉搏。
“年轻人并非不喜欢传统文化,只是难接触、未到欣赏年纪。”90后青年刺绣艺术家周蕾创立的“轻苏绣”生活品牌,直指传统苏绣“重工、题材单一”的特点,从题材与体量上实现“轻盈化、年轻化”。
![]()
“‘轻’既是年龄之轻,也是形态之轻,”周蕾在守住苏绣“清、细、雅、洁”传统的基础上,开发高性价比文创。她的作品《多子多福》用苏绣绣出小螃蟹与葡萄,蟹钳谐音“有钱”,葡萄寓意“多子多福”,让年轻人能以低门槛拥有第一件苏绣收藏品。
在乔麦版画工作室里,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市级传承人乔兰蓉,以“守艺+传艺”的方式延续着四百年木版年画的生命力。她坚持在创作中融入江南本土元素,将传统年画里的经典纹样与平江路石桥、园林景致相结合,让老技艺贴合当代生活。
乔兰蓉常年开设体验课与传承人培训班,面对前来学习的年轻人,她从刻版的力度把控、纹样的线条勾勒,到套色的先后顺序、色彩的搭配技巧,一步步手把手教学,把“精细秀雅”的年画核心技艺,转化为可实操、易掌握的学习内容。
科创“落地”:技能人才让实验室技术走进生活
苏州科创产业的快步向前,离不开技能人才的硬核支撑——他们是实验室技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者”,让前沿创新真正走进生活场景。
![]()
在苏州相城区,可穿戴机器人产业既深耕外骨骼机械结构的精密设计,又钻研AI防护算法的实际调试。针对景区登山的实际需求,这支技能团队反复优化调试,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2025年推出的膝关节外骨骼产品。该产品既实现减轻登山负担的核心功能,又兼顾日常使用的外观适配性,如今已在虞山、灵岩山等景区投入使用,让游客切实感受到技术落地带来的便利。
![]()
苏州吴中区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同样依托技能人才的巧手调试。他们聚焦产品市场化落地需求,对机器人“大小脑”系统进行优化,在零件装配、交互逻辑等细节上反复打磨,确保产品适配多元应用场景。
产教融合:课堂直通车间,学员即学即用
苏州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走的是“校企绑定、资源互通”的路子,让课堂教学和产业一线需求“无缝衔接”。常熟市的一家产教融合基地,是“企业出题、学员答题”的典型。基地引入前沿技术,课程直接对标智能制造、物联网的产业需求,学员学完能拿到认证证书,还能优先进生态链企业就业。半年时间,300多名学员已成为物联网领域的“熟练工”,实现了“培训完就上岗、技能转化为产能”的闭环。
![]()
太仓的低空经济赛道,则玩出了“校-企-研”组队的培养模式。桴亭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作为培训无人机操控的机构,联合西北工业大学“三航”资源,一边教学生“飞无人机、装设备”的硬技能,一边带着学生参与飞行器研发。不管是试飞还是物流应用,学生们都能稳稳接下活儿。
以技赋能:靠技能照样能闯出名堂
“从学校的定向培养,到大赛的资源倾斜,再到社会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高的认可,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只要把技能练扎实,就有稳稳的上升通道。”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项目金牌获得者、江苏省苏州技师学院学生冯瑞告诉记者,对他而言,最大的收获不只是一块金牌,更是 “靠技能照样能闯出名堂”的信心,还有能把自己的技术真正用到行业里、创造价值的底气。近年来,苏州以多元协同的培养体系,让职业技能人才在文化传承、科创落地、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各展其长。
![]()
老手艺在创新中延续根脉,新技术在实操中落地生根,年轻人才在成长中收获底气——这条 “守艺+创新、产教+实践” 的技能发展之路,不仅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更勾勒出职业技能人才“凭技立身、以技赋能”的美好图景。
未来,苏州将以“技能强市”为核心,持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化百万“姑苏工匠”提升工程,支持鼓励更多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增收。
实习生 腾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