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行走的思政课”——追寻王杰足迹,让“两不怕”精神在青春血脉中传承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4 14:56:00
今年7月14日,是王杰烈士牺牲6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徐州医科大学王杰精神“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社会实践团以行走为笔、以精神为墨,在苏鲁大地书写红色传承时代答卷。青年学子们循着英雄成长轨迹,先后探访王杰烈士出生地、牺牲地,与王杰部队官兵深度对话,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感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内核。与此同时,实践团走进徐州、连云港、无锡等20个城乡社区开展王杰精神宣讲活动,让王杰精神在基层沃土绽放时代光芒,更让“强国复兴有我” 的青春信念从理论认知转化为生动实践。
山东金乡:在故土年轮里触摸英雄成长印记
在王杰烈士出生地——山东金乡王杰村,大学生采访了王杰的同学、战友,在故友的回忆中还原英雄故事。王杰的发小王伟川爷爷回忆:1952 年冬,10岁的王杰自愿担任扫盲辅导员,帮伯父点汽灯、打扫教室,还为缺课妇女上门补课,被大家亲切称为“小王老师”,扫盲结束后,许多人能读书看报,有人还当上了记工员。曾与王杰同窗入伍的六班班长韩义祥老人说:“王杰是部队尖子班班长,技术过硬,还总为大家打洗脸水,在同志中威信很高,是公认的劳模。”
“这是王杰烈士少年时用过的农具,磨损痕迹记录着他早年吃苦耐劳的品格。”在王杰村王杰纪念馆,讲解员的话语将实践团成员带回英雄的成长岁月。这里每件展品、每个故事,都诉说着王杰从平凡少年到革命战士的蜕变轨迹。
在羊山烈士陵园王杰纪念馆,墙上“惟耕惟读、持家以勤、积德行善、自强自立”的王氏家风家训,正是王杰幼年成长的生动写照。1961 年初中毕业,王杰在日记中写下“以服从祖国需要为乐,服兵役为第一志愿”,随后毅然参军入伍,用行动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从王杰村的旧物到烈士陵园的纪念像,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英雄是在一次次 “为他人”的选择中,淬炼出了担当品格。
王杰部队:在军营传承中读懂精神时代注解
夏日的阳光下,大学生走进王杰生前战斗过的部队。王杰班锦旗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个字熠熠生辉。走进部队王杰事迹陈列馆,“一个领先,三个过硬”的标语彰显着这支英雄部队的精神特质。“新兵入营第一堂课是弘扬“两不怕”精神,第一封家信要汇报学英雄感受,第一个班会专门研究传承王杰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部队日常训练生活。”王杰生前所在连指导员告诉大学生。
实践团大学生与王杰班战士们围坐交流,聆听新时代的王杰故事。王杰生前所在营教导员说:“王杰班的不一样,在于‘苦干实干,精益求精’的奋斗意识。王杰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在军营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 一名战士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夜训游八百米时,他因水性不佳游到三四百米就体力不支,“想到王杰牺牲前还为训练后的战友站岗,我咬着牙又冲回去完成了训练。”
在王杰班的王杰雕像前,战士们每天为“老班长”擦拭雕像、整理床铺,用他的日记激励自己前行。“王杰班不是只有优秀士兵才能进入,而是普通士兵在这里也能成为‘新王杰’。”战士们的话语道出精神传承的真谛。
聆听着战士们的分享,看着军营里处处可见的王杰精神印记,青年大学生内心深受震撼与触动。“王杰精神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丰碑,而是融入日常、见于行动的价值追求。”实践团成员、徐州医科大学学生郑婷予如是说。这一份直击心灵的感悟,让青年学子们更加坚定了将王杰精神融入青春血脉,在成长路上勇担使命、奋勇前行的信念。
江苏邳州:在牺牲地回响中见证精神生生不息
“他扑向炸药包的瞬间,我永远忘不了。”在邳州市运河镇张楼社区,当年被王杰救下的民兵吴步良老人紧握大学生的手,眼眶湿润地回忆起1965年7月14日的实爆训练。当炸药包意外爆炸的瞬间,仅仅0.75秒的反应时间,王杰毫不犹豫扑上前,用身体挡住冲击波,救下了11名民兵和1名人武干部,自己却永远定格在23岁的青春年华。另一位被救民兵郭文武老人虽已89岁高龄,仍拉着学子们的手叮嘱:“不要忘了王杰,学好技能,为祖国做贡献!”
邳州王杰纪念馆内,讲解员还原了王杰牺牲场景:“王杰本可侧身45度躲开,但他选择用生命换取民兵们的安全。”王杰牺牲后,毛主席亲笔题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号召全国学习他的崇高精神。讲解结束后,实践团全体大学生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随后前往王杰牺牲地瞻仰,在这片英雄土地上感悟精神力量。
在邳州王杰干部学院,实践团聘请邳州市王杰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汪春恩为实践专家顾问,并挂牌“徐州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大学生德育基地”。汪春恩表示:“王杰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它不是历史标本,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彩注脚。”
实践团深入张楼社区与村民交流。“村里老人常讲:王杰训练之余帮百姓挑水、干农活的故事。现在党员开会,会去王杰纪念馆学习。学校老师也给孩子讲他的事迹。”76 岁的汤红玲老人说。曾服役于某部队的沈阳川老人坦言:“是王杰事迹让我毅然参军,‘两不怕’精神是我服役 7 年的精神指引。”实践团的大学生再一次被感动了。
基层社区:让红色信仰在沃土中生根发芽
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社会实践中,徐州医科大学王杰精神 “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团深入徐州、连云港、无锡等20个城乡社区,创新采用“王杰精神宣讲+基层采访+问卷调研”三位一体实践模式,将思政课堂搬到社区一线。青年学子顶烈日、冒酷暑,用脚步丈量基层土地,以行动诠释王杰精神,让红色教育在实践中焕发生机。
“王杰同志用23岁的青春热血,铸就了永恒的精神丰碑。”在徐州庆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践团大学生以饱满热情讲述王杰烈士事迹,通过详实史料和生动语言,将“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王杰崇高品格娓娓道来,引发党员群众强烈共鸣。“宣讲让我深刻认识到,王杰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指导。”社区老党员的感慨道出大家的心声。实践团通过主题宣讲,让红色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实践团深入基层开展专题采访。徐州梅园社区党委书记李金莲结合工作实际说:“发扬王杰‘一不怕苦’的精神,就是要以‘钉钉子’的韧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她以社区工作者“白加黑”“五加二”的常态,诠释新时代践行王杰精神的生动实践。梅园社区老党员朱士民回忆:“一次暴雨电力抢修,我想着‘让我先来’,穿着绝缘靴、戴着手套修理变压器。危险时刻,想到王杰精神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老党员的亲身经历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王杰精神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共产党人血脉的政治品格。
从山东金乡的故土寻踪到王杰部队的军营感悟,从邳州牺牲地的精神洗礼到苏鲁大地20个社区的实践传承,徐州医科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红色足迹,用行动诠释精神传承。这场跨越地域的“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在青春血脉中深深扎根,更让红色基因在基层沃土中持续生长。
正如王杰在日记中写下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新时代的青年正以实际行动续写着英雄故事,让王杰精神在强国复兴的征程中永葆生机、绽放光芒……
(文/颜亮 郑婷予 图/刘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