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中国镇痛周|不只是保安全,更提升生存质量!麻醉学科构建“止痛且治痛”的新发展格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7 20:15:00

在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麻醉学科早已超越“手术时打一针”的简单定位,成为覆盖围术期全流程、支撑多学科协同、保障患者健康的核心临床力量。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麻醉学科实现了哪些新发展?又是哪些技术推动其不断突破?恰逢2025年度中国镇痛周,记者专访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相关专家。

图源 视觉中国

麻醉联合护航,为高龄患者定制手术“闯关方案”

不久前,87岁的李奶奶经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合并升主动脉瘤,动脉瘤的直径已达7cm,随时可能破裂,病情极度危急,生命悬于一线。辗转多家医院后,家属最终慕名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求诊。为了这位高龄且病情复杂的患者,医院迅速组织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专家团队为银发老人定制了一套严谨细致的“闯关方案”。

手术当日,麻醉团队严密监测各项生理指标,迅速完成动、静脉穿刺置管和麻醉诱导,并精准控制麻醉深度,全程为手术保驾护航。手术用时仅3小时15分钟,术后超声显示患者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更令人欣喜的是,手术当天下午,李奶奶就苏醒并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术后恢复顺利,转入普通病房。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晓东教授

“麻醉技术的不断提升、监测技术的日益精准、器官功能保护技术的持续优化,都在聚力加强危重症、高龄患者的围术期保障能力。”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晓东说。

李奶奶的成功救治并非个例。江苏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杨建军介绍,传统麻醉学科以“保障手术安全”为核心,聚焦“让患者耐受手术、避免术中风险”的基础定位。如今该院则在安全保障之上实现维度拓展。术前,通过麻醉门诊筛查潜在风险;术中,通过严密精准的生命体征监测,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术后,依托急性疼痛管理小组实施多模式个体化镇痛管理,有效提升术后康复质量。“也就是说,麻醉学科的最终目标已从‘完成手术’转向‘提升患者短期康复效率与中长期生存质量’,助力更多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与社会角色。”

从“打辅助”到“建枢纽”,麻醉系统性优化大大提高手术效率

在医疗质量与效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麻醉学科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多维度的重视。王晓东教授曾提出一个形象且精准的类比:“麻醉科是机场塔台,外科是航空公司,手术间是跑道。塔台高效统筹,航班才能准点起降。”在这套体系里,麻醉医生要提前评估患者状况、优化术前准备,还需统筹协调外科医生的手术安排,确保整个围术期流程顺畅运行。

“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江苏省人民医院在手术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王晓东教授介绍,目前,该院首台手术的开台时间已稳定于早晨8点45分,超过 96%的手术能够在此时甚至更早准时开始。这一成果得益于麻醉科在术前评估、患者准备、人员协调及流程标准化等方面所做的系统性优化。“以往患者需在手术前一天下午才接受麻醉评估,若不符合条件则手术推迟。”王晓东教授介绍,以麻醉门诊为例,麻醉医生“从幕后走向台前”,直接接诊患者。通过线上或线下的门诊方式在住院前即可提供专业评估,依据检查检验结果提前判断是否适宜麻醉,有效避免因临时评估导致手术延误,减少患者与家属的时间与精力消耗。

更令人欣喜的是,手术排程的合理化也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等待焦虑和医护的工作负担。“晚间五点半之后才开始的手术比例大幅下降。”王晓东教授欣喜地说,这意味着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及外科医生无需因手术延迟而长时间加班,工作安排更具可预测性和人性化,大大提高了医疗质量及医疗效率。对于患者而言,则大幅缩短了在病房空腹等待的时间,减少了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就医体验得到显著提高。

拓宽服务边界,麻醉新发展锚定“止痛更治痛”

术后镇痛一直以来都是麻醉学科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专家告诉记者,通过优化镇痛策略和麻醉管理,患者能够更早下床活动、进食进水,实现快速康复。

与此同时,从场景看,麻醉学科已从手术室内延伸至手术室外,实现“破圈”发展。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急慢性疼痛诊治工作也已全面纳入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的管理范畴。作为其重要分支,疼痛科依托麻醉学科的专业优势,为患者提供系统、规范的疼痛治疗服务。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杨建军教授

“这不仅体现了疼痛管理的多学科整合趋势,也充分发挥了麻醉医生的专长。”杨建军教授表示,近十几年来,无痛诊疗的理念和实践已被广泛接受。早期以胃肠镜、人工流产等舒适化医疗为主,且较少覆盖老人、儿童;如今则拓展至无痛气管镜、介入手术等更多领域。

专家介绍,麻醉治疗学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了麻醉科与疼痛治疗、舒适化诊疗的有机融合。“狭义的麻醉治疗学是用麻醉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治疗其他学科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而从更宽泛的视角看,疼痛诊疗、危重症救治等都可纳入麻醉治疗学范畴。”据悉,在目前关注较多的睡眠障碍、失眠、抑郁症、渐冻症、自闭症等领域,麻醉治疗都取得了可喜的新突破。

杨建军教授总结道,“麻醉”学科发展的核心在于配合各学科、满足其需求,最终目的都是回应患者诉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紧跟新技术、新理念,吸纳新药物、新方法,提升服务意识,与医院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共同进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