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质疏松日 | 保持健康体重,为骨骼“添砖加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0 18:57:00
2025年10月20日是第30个“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为“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旨在倡议保持骨骼健康、促进全身健康的理念。“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它早期毫无征兆,却会悄悄让骨骼变脆,等到出现疼痛、骨折时,骨骼早已“千疮百孔”。
数据显示,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约9000万,其中女性占比超77%,很多人直到骨折就医才发现患病。与骨质疏松症高发病率相悖的是,广大群众对它的认知度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借此,南京市名中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杨增敏主任中医师将为大家介绍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认识其危害性,学习科学护骨的关键方法。
视觉中国
警惕“沉默杀手”,这些真相你必须知道
骨质疏松绝非“小毛病”,轻微外力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比如,打喷嚏导致肋骨骨折,弯腰捡物引起胸椎、腰椎骨折,摔跤倒地出现手腕、肩部、髋部等部位骨折,这些情况在骨科临床屡见不鲜。而老年人代谢率减低,常伴有基础疾病,组织修复能力差,一旦发生骨折,愈合速度较慢,在骨折治疗过程中,要承受更多的痛苦。即便骨折愈合,功能康复也不如年轻人顺利,容易遗留后遗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髋部骨折后卧床的患者,还可能诱发心肺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伴随慢性疼痛、抑郁等身心问题;而手术的风险,也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一大难关。”杨增敏坦言,骨质疏松症需长期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程度差异,药物种类不尽相同,日积月累的检查、治疗费用金额不容小觑。绝经后妇女、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长期吸烟、过量饮酒、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低体重者等都是骨质疏松症的易患人群,建议定期体检,早诊断、早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身高变矮是骨质疏松的信号。若发现40岁以后身高比年轻时缩短≥4cm,或较上一年缩短2cm,需高度警惕骨质疏松,这很可能是椎体已发生压缩性骨折的表现。
护骨“四步走”,养出“硬骨头”
专家指出,体重管理是骨骼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很多人误以为“越瘦越健康”,但对骨骼而言,体重过轻或过胖都是“隐形伤害”。有研究表明,低体重人群骨量流失风险提升76%,肥胖者骨骼炎症因子水平比正常体重者高43%,因此,体重双极管理很有必要。杨增敏主任从日常生活入手,给出了四点“护骨”建议:
一、 吃对“养骨餐”,补够关键营养
“钙”是骨骼的重要“原料”,主要靠饮食供给:每天保证摄入1000~1200毫克钙,多喝牛奶、吃豆制品和绿叶菜是最佳选择;同时要促进钙吸收——上午10点或下午4点晒15-30分钟太阳,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让钙真正“沉”到骨骼里。此外,适量摄入蛋白质也很重要,可助力骨骼组织修复。
二、选对运动,强骨又防摔
久坐不动会加速骨量流失,规律运动能给骨骼施加适度压力,刺激骨密度提升。推荐“有氧+力量+平衡”的运动组合:日常可每天散步30分钟,每周加练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等;平衡能力差的人,可多练单腿站立,降低跌倒风险。
同时,注意避开剧烈蹲起、过量爬楼梯等伤骨动作,运动前做好热身,出现疼痛立即停止。
三、远离伤骨坏习惯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干扰骨代谢,加速骨质流失;控饮戒瘾: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含糖碳酸饮料,减少对钙吸收的影响;慎用药物:某些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用药伤骨。
四、早筛查,高危人群别忽视
骨骼养护的关键在“早发现”。建议60岁以上者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40岁以上女性、有骨折史、体重异常(过轻或过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要提前纳入常规体检,实现早防、早治。
已确诊的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持续治疗,通过药物等手段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临床上有多种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药物机理不同,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事倍功半,或出现不良反应。
通讯员 杨璞
许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