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以紧密型医联体为纽带,打破各级医疗机构“边界”——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苏州路径”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2 18:22:00

人均预期寿命达85.21岁,位居全省第一;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至43.03%,高于同期国家和江苏省健康素养平均水平;多项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2024年9月,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后,苏州围绕市民重点健康需求,从供给侧“体系重塑”和需求侧“精准对接”双向发力,重点打通“三医”协同、分级诊疗、支付改革、数据治理等深化医改“难点”,构建富有韧性、连续协同和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人为中心,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健康需求,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苏州路径”。

据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章鸣林介绍,目前该市已建成城市医疗集团1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3个、专科联盟108个、远程协作网29个。在原有五大救治中心的基础上,于今年创新启动“新三大中心”建设。章鸣林介绍说,“未来在苏州就医,预约、检查、缴费、出入院可以一站式办理,流程更优,不用再在医院里跑来跑去,重特大疾病各医院均可一键发起全市专家会诊;服务能力更强,在各医院均能享受到全市最好专家的服务,出院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及时跟进做好康复、随访等健康管理,真正让群众进院更放心、在院更舒心、出院更安心。”

更紧密的城市医疗集团

“无缝衔接”为出院患者“托管”健康

随着“快速康复”理念的推广,很多手术可以实现当天手术当天出院,但是出院并不代表完全康复了。苏州工业园区卫健委聚焦出院患者健康管理“小切口”,守护居民“大健康”,从既往的“出院即结束”转变为现在的“离院不离医”,受到患者及家属广泛赞誉。

82岁的曹阿婆家住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街道,一周前因为高烧和肺部感染住进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以下简称苏大附四院),出院时曹阿婆却百般担心,自己有高血压、颈动脉斑块,住院时有医务人员的专业指导、护理,回家后该怎么办。然而,她刚踏进家门,金鸡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话便如约而至:“曹阿姨,您的健康档案已转至我们中心,明天我就上门看看您!”从医院到社区,健康管理“无缝衔接”,曹阿婆安心不少:“人还没踏进家门,就有人‘管’上了!”

“开展出院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上级医院愿意放、基层机构接得住’是前提。”苏州工业园区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巢为农介绍说,能够把出院病人无缝“管起来”,得益于园区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上不断谋创新、求突破。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组建了以苏大附四院为牵头单位,4家二级医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1+11+X”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实现人才下沉帮扶、上下用药全面畅通、急危重症救治协同以及居民健康全周期服务。

患者在苏大附四院出院时,医生在征得其知情同意后,会将其门诊、住院、影像、检验等信息汇总,形成一份完整的个人“健康护照”,通过双向转诊系统,将出院患者信息“一键下转”至基层医疗机构,由基层机构医疗“无缝衔接”为出院病人提供后续的康复、治疗管理,确保患者“出了院门、进了家门、服务上门”。同时,苏大附四院建立下转患者回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通过培训、远程会诊平台与上级专家联动,实时反馈患者恢复情况。

据悉,自今年8月份试行开展出院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基层医疗机构已收到二三级医院下转患者信息209条。

完善的出院管理服务,正是苏州打造区域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生动写照。围绕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苏州通过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建设,打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边界”,让医疗资源更为均衡合理地上下联通流动。

苏大附四院医生正在和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进行线上会诊

作为主城区城市医疗集团牵头单位,苏州市立医院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重构,已形成苏州市立医院城市医疗集团“1个核心医院(含4个综合院区)+2个专科医院(妇幼、康复)+9个基层卫生机构”的健康服务网络,覆盖全生命周期,辐射多专科领域。针对基层儿科薄弱的现实问题,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牵头成立了苏州市儿科专科联盟,在市域范围内通过“府院合作、资源下沉、学科共建”模式,合作共建了张家港市儿童医学中心、吴江区儿童医院,有力增强区域儿科诊治能力,逐步实现全市儿科发展“一体系”“一张网”“一张床”。

更高效的县域医共体

“专家跑”替代“患者跑”,三级医院深度下沉

最近,记者走访了张家港市大新镇人民医院,在门诊大厅看见了和大医院一样的智慧医疗自助机,居民可在自助机上预约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号。记者从苏州市卫健委获悉,张家港市、吴江区率先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已建成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儿童、创伤等重大急性病救治中心和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五大资源中心,下沉三级医院全科医生、慢病医生、专家号源,畅通双向转诊。


“专家跑”替代“患者跑”,据悉,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针灸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等14名专家在大新镇设立常驻门诊,开设糖尿病、肿瘤、妇科、康复和全科5大联合病房,选派8名骨干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前往大新医院担任执行主任,团队人员每周至少3天参与联合病房医疗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该院“心电一张网”建设已经覆盖6家基层单位,累计完成心电图报告1000余份,病患抢救效率大幅提升。

59岁的程先生是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工程师,去年11月8日上午,他在单位开会时突然感觉胸闷、恶心,同事开车送他去最近的大新镇人民医院。但刚刚到达医院,程先生突然失去意识,心跳呼吸骤停。

“我们常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大新镇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蔡峰介绍说,“心电一张网”打通了患者的“生命通道”,为挽救濒死心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患者入院后,我们立刻为他做了心电图,一系列的报告实时上传到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那边导管室就已经启动了,手术团队即刻集结待命。”蔡峰回忆说,程先生从发病到开通血管仅用了30分钟,整个过程没有耽误一秒的救治时间。

记者见到程先生时,他早已经重返工作岗位,还经常出差跑业务。程先生告诉记者,他还专程赴北京咨询专家,得到的答复是:“抢救及时、手术专业,没有留下后遗症。”他签约了家庭医生,蔡峰医生团队微信上把他的血压、血糖都“管”了起来,每天都提醒他作息规律、戒烟戒酒。“现在我烟戒了、觉足了,每天都锻炼。”程先生说。

抗癌路上有了“导航员”

“三大中心”构建全周期疾病防治体系

2025年苏州创新启动“新三大中心”建设,即市县两级肿瘤防治中心、市县镇三级慢病防治中心、全域跨院MDT中心,在困扰市民程度最深的健康问题上,进一步突破构建“防、筛、治、管、康”一体化全链条。

相较一般慢性病的长期隐性危害,癌症以“病程进展快、治疗费用高、家庭冲击大”的特点,成为疾病防治亟待集中力量突破的“攻坚战”。针对恶性肿瘤长期位居苏州市死因谱首位这一现状,苏州依托苏大附一院建立市级肿瘤综合防治中心,牵头对发病率高的肺、肠道、胃、甲状腺、乳腺、前列腺、肾、食管、皮肤、宫颈,以及儿童白血病、淋巴瘤、脑肿瘤等13个肿瘤病种成立专病诊疗中心,实现肿瘤患者从高危筛查、早诊早治、规范化诊疗到康复随访的全周期一体化管理。苏州建设跨院多学科诊疗(MDT)协作中心,整合全市优质资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方案,减少异地就医。近5年,该市恶性肿瘤死亡占比从29.63%下降到23.54%。

作为首批入选的县级公立医院之一,2022年11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率先开展了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工作, 通过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强化技术协作、推进信息化建设等,致力于构建“防、筛、诊、治、康”全周期肿瘤防治体系,着力提高恶性肿瘤早期发现率、着力降低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李大爷第一次踏进张家港市第一医院的肿瘤防治中心时,手里紧紧攥着一叠检查报告,“肺部占位”四个字像巨石压在他心头。就是此时,他的“个案管理师”吴丹妮护士主动联系了李大爷,并全程陪伴他走过了新辅助化疗和手术的全治疗流程。在化疗第二周,李大爷出现严重口腔溃疡、进食困难,他本打算硬撑到下一次门诊,吴丹妮却在例行电话回访中敏锐地察觉异常,协调营养科会诊,制定了营养糊和漱口水。更让李大爷感动的是,每次见医生前,吴丹妮都会帮他整理好问题清单,每次复杂的检查安排,她都协调得井井有条。那一刻,李大爷觉得眼前这位个案管理师不仅是专业的医疗“导航员”,更是他抗癌路上最信赖的伙伴。

“以前是‘病人找医生’,现在是‘医生找病人’。”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高嵘介绍,该院借助肿瘤防治管理信息平台,对常见的13个肿瘤单病种进行“专项”管理,通过实行“专科医生+ 个案管理师”签约模式,随时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困惑,加速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借助这一平台,我们团队可以为病人提供系统性的科普宣教、复诊提醒、心理、营养、膳食、运动及随访工作等。同时,通过对13个肿瘤病种数据库、专病库的建设,推动肿瘤临床研究更深一步的开展。”高嵘介绍说,就在今年,该平台还新增了肿瘤高危人群的AI筛查功能,可自动识别并提示风险,把目标人群及早纳入高效管理。

聚焦“小而精、专而强”

基层医疗服务“出圈”,慢病防控精准触达

记者从苏州市卫生健康委获悉,聚焦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骨质疏松等主要慢性病的精准防控和全周期管理,全市建立了以市慢病管理中心为统领、3个慢病专病管理中心为技术支撑、10个县级市(区)慢病管理中心为纽带、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网底、纵横协同的慢病管理体系。成立了苏州市慢病管理中心,首批确立了3个专病管理中心:苏大附一院(慢阻肺)、苏大附二院(骨质疏松症)、苏州市立医院(高血压、糖尿病),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慢病防治体系。

简单配药、看看小毛病……这是不少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印象。如今,这些“小医院”在日积月累的强基增能后,可提供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专业的就医服务。

苏州市相城区锚定“专科特色化”, 开展“一院一品”的基层医疗卫生阵地建设,打造了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皮肤科,太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科、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等多个基层品牌,让更好的口碑“走出去”,把更多的患者“引进来”。最近,记者来到了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的皮肤科聚焦“小而精、专而强”的特色服务,逐步完善了皮肤临床专科,并填补了相城区皮肤病急诊服务的空白,年门诊量稳定在40万人次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从外地慕名而来。


据统计,去年苏州全市基层诊疗量逾5883万人次,基层诊疗量占比超53%。“我们开展了慢病人群基线分析,通过数据治理,将127万糖尿病和325万高血压患者信息,定向推送给1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并强化主动上门服务,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章鸣林表示,苏州正在探索开发居民个人健康画像,推进医疗健康“五个一档”(一院一档、一医一档、一人一档、一药一档、一病一档)建设。此外,个人AI健康助手“苏医友”和医生智医助手“AI全科医生”也将试点运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于丹丹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