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深化“公益性”导向:群众就医更便捷,医务人员更有归属感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4 07:10:00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地市为单元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进一步激发各地积极性,推动医改举措在全国落地见效。11月13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介绍,江苏认真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从增强投入稳定性、价格动态性、编制适配性、薪酬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合力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4个设区市获得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越来越多江苏群众正在感受到“看病更便捷、治病更放心、健康更有保障”的医改温度。
![]()
江苏四大举措保障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财政“舍得投”。“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300亿元,支持扩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给、改善服务条件、加强运营补助和能力提升,公立医院的运营补助资金年均增长9.6%。特别是2023年以来,省级净增加125亿元,保障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价格“动态调”。“十四五”以来,全省采取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办法,新增医疗服务项目269项,调整项目价格1411项,适当降低检验检查类、提高诊查护理类项目价格。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努力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编制“灵活用”。完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指导按需调整公立医院事业编制的数额。“十四五”以来,核增公立医院事业编制4.9万个,重点补足儿童、妇幼、精神、传染等专科医院发展急需。盘活用好现有编制,建立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切实响应公立医院“高精尖缺”、临床一线人才的编制使用需求。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归属感。
薪酬“结构优”。积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目前全省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医院内部绩效分配持续优化,儿科、产科等科室医务人员薪酬基本达到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水平;医务人员的岗位薪酬结构不断优化,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稳步提升,有效调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
大病不出省,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
在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介绍说,江苏聚焦群众看病就医中的急难愁盼,逐层级赋能,穿透式发力,促进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重点抓了四方面的工作。
![]()
围绕“大病不出省”,大力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特别是自2023年以来,省政府投入41亿元,支持16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人才引培、专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打造区域医疗高峰。同时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6个,取得首创技术攻关成果35项,肺移植、重症、血液等专科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疑难重症诊治水平大幅提升。
围绕“一般病在市县解决”,一方面,江苏建设了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扎实推进省级重点专科建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国家队”“省队”这样的优质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持续全覆盖对口支援所有县医院,在这个基础上,专门组织16家大型三甲医院支援医疗资源薄弱地区20家市县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建设,所有的县医院都达到了国家的推荐标准。组建136个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审方、远程会诊等“十大中心”,推动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县域就诊率达95%。
围绕“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连续7年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采取招聘、培养、下沉等“七个一批”的办法,建强基层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省基层卫生人员突破35万人,占全省卫生人员总数的37.5%;下沉医务人员达到了8万人次。在已建成565家社区医院、200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建设200个康复、疼痛、消化内镜等基层机构十大功能中心。
围绕构建整合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全行业数智化转型,建成了省卫生健康云,搭建了影像、检验平台,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实时调阅、共享互认。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建成互联网医院256家,三级医院做到应建尽建,今年以来服务量同比增长52%。高标准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转诊中心等平台,积极推动AI大模型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加快基层医疗机构AI辅助诊疗系统的普及,通过数智手段,办成儿童就医更顺畅、80岁以上老人就医零等待、上车即入院、先诊疗后付费等一批惠民实事,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
各地拿出实招,群众就医更可及
作为人口大市,苏州以数智化赋能改革,建设公立医院治理管理平台。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季晶介绍,公立医院治理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200余项运行指标,将公立医院管理费用占比降至7.6%。开发推进“AI个人健康助手”建设,通过分析居民历年体检报告、就医记录,生成市民个性化健康画像;同时开发“AI全科医生”,提供预问诊、辅助诊断、病例处方审核等功能,目前在苏州张家港已经全域进行试点推进。
扬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郑海涛介绍,扬州市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20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其中9家开设血透中心,让700余名患者实现“家门口透析”,有效提升了基层的临床服务能力。实施“双千人”医学人才定向培养计划,累计输送2300余名人才到基层,并通过“县管乡用”机制和8个实训基地,持续强化基层队伍建设。10个紧密型医联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通过普及远程医疗和建设“智慧药房”让基层看病更加便利。
作为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夏海鸣介绍,该院聚焦疑难重症,开展多学科联合创新技术攻关,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了风湿免疫科、生殖医学科、脊柱与关节外科等一批优势学科。2021年以来,累计引培国家级人才29人;2025年,四级手术占比达40.5%,较2021年增长3.6个百分点,年救治急重症患者32万余人次。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设置无陪护病房,开设儿童夜门诊;建设一站式预约中心,实施智能导诊,优化预约挂号与就诊叫号规则,就诊等候时间平均缩短6分钟。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覆盖全院所有学科,1300余名医务人员在线提供服务,同步开通医保线上结算,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为解决县域内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盐城市滨海县人民政府县长黄克涛介绍,“十四五”期间,滨海县累计投入近30亿元推动公立医院设施设备、信息化等全面提档升级,通过“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设立1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升公立医院内涵,针对外转率较高的病种,主动与19家高水平的三甲医院进行合作,加强薄弱专科建设。大力推行床旁统筹结算、急诊先诊后结等便民措施,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