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男子体检亮红灯!“先转化、再手术”打开希望之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8 12:29:00
近日,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了一位年仅33岁的肝癌患者朱先生。通过新辅助治疗的战前精准轰炸,让原本无法安全切除的肿瘤变为可以切除,让原本需要“大开大合”的手术得以在微创下完成。这种“先转化、再手术”的个体化策略,正为越来越多像局部晚期肝癌患者,打开了希望之门。
据悉,33岁的朱先生是一名慢性乙肝患者,他清楚地认识到慢性乙肝是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他高度重视并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依从性极佳。然而,今年的例行体检却亮起了红灯:甲胎蛋白指标异常升高,CT检查结果更是残酷地显示,他的肝脏上长了一个肿瘤,确诊为肝癌。这对正值壮年的他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
朱先生来到南京市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就诊,刘现忠副主任团队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朱先生的肿瘤不仅体积大,位置还特别“刁钻”,侵犯了关键的肝脏大血管。如果立即手术,不仅需要切除大半个肝脏,术后快速复发的风险也很高。
刘主任立即启动多学科团队(MDT),肝胆外科、肿瘤内科、肝病科、介入科、医学影像科、超声科等多位专家经过会诊,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暂不开刀,先打一场“前哨战”。
专家们为朱先生制定了个体化的新辅助治疗方案:通过靶向药和免疫治疗,从内部精准攻击肿瘤;再结合介入治疗,断其“粮草”。这套组合拳的目标很明确——让肿瘤缩小、降期,为后续的微创手术扫清障碍。
经过2~3个周期的治疗,复查结果令人振奋:肿瘤明显缩小,血管侵犯情况改善。手术时机成熟了!随即,刘现忠团队实施腹腔镜右后叶肝癌切除术。专家介绍,该手术是业内公认的高难度手术,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剖位置特殊。肝脏右后叶位于肝脏最后方,位置深在,术野暴露极为困难,对腔镜下的手术操作提出了极高要求。二是血管关系复杂。手术区域紧贴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及右后肝蒂等重要血管,分离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能导致大出血。三是肿瘤粘连严重。患者肿瘤与右后肝蒂之间界限模糊,缺乏清晰的手术间隙,需在狭小空间内精细解剖、逐一分离。
凭借术中精细的腔内解剖技术,团队成功完成了肿瘤切除。与最初需要切除右半肝的方案相比,这个手术精准地只切除了包含肿瘤的右后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健康的肝脏组织。“对于一个年轻的肝癌患者而言,多保留一分肝功能,就为未来的生活质量多赢得了一分保障。”刘现忠主任说道,手术非常成功,朱先生术后很快出院,今后将继续在肿瘤内科进行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朱先生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始于他坚持了最关键的一步——定期筛查。专家提醒,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硬化等肝癌高危人群而言,每6-12个月进行一次“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成本最低、价值最高的保命符。早期肝癌通过手术等综合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
通讯员 朱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