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新观察|科技含量拉满!苏大招聘会用上了AI助力,23000余个招聘需求让毕业生“挑花眼”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9 19:35:00
10月18日,“职引新动能 联动助启航”江苏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月暨苏州大学2026届毕业生秋季大型招聘会在苏大独墅湖校区举办,446家企业带来超过23000余个招聘计划,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热门领域,覆盖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满足不同专业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招聘会还用上了AI助力,科技含量拉满。
揣着OFFER找OFFER,应届毕业生“挑花眼”
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蒋佳屹的求职目标是江浙沪的人力资源行业。“我是常州人,所以找工作还是希望留在家乡周边。”进入招聘会之前,蒋佳屹还有一些求职的担忧,但在招聘会现场,她优秀的企业实习经历很快吸引了多家单位青睐。“我曾在一家猎头公司实习过,现在在一家半导体行业的人力资源部实习,多参与企业一线的锻炼,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和HR聊起来也更有底。”半天的招聘会,蒋佳屹投出了7份简历,她十分期待自己能够收获满意的岗位。
同样在优中选优的,还有苏大化学专业的硕士生张潼。“其实我已经有一个OFFER了,是研发岗,但我还是想再看一看,还有没有更适合的,毕竟今天有两万多个招聘需求,挑花眼了!”张潼告诉记者,生化环材类专业求职应该掌握一定的技巧。“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们研究生学的方向会更加细分,所以在求职的时候尽量让自己的细分方向和企业招聘的需求贴合,匹配度一高,简历投递的成功率自然就高了。”
AI加持,招聘现场科技含量十足
记者了解到,本次招聘会结合江苏省“1650”和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共邀请446家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招聘需求人数达2.3万。现场约有7000名毕业生前来参会,共投出简历2万余份。
招聘会现场设置了AI就业指导服务、地方人才政策咨询、访企拓岗校企对接三大特色专区。在就业指导服务专区,AI加持,人工智能简历、面试一体机闪亮登场,打造“AI简历服务-AI面试预测-AI职场伴侣-AI简历打印”全链条求职服务体系,助力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的精准突破。地方人才政策专区则邀请了苏州10个县区市工作人员,现场介绍各地引才政策。在校企对接专区内,学院(部)就业工作人员主动与重点企业开展“访企拓岗”洽谈。
聚焦供给,多措并举拓岗位
苏州大学招就处处长靳葛介绍,学校以校级“大而全”+院级“小而精”+地区“特而优”构建校园就业市场。同时构建“三级联动”访企拓岗体系,在强化校级层面访企的前提下,实施二级单位“一专一策”精准走访,并同步推进“市、县、园”三级覆盖。
学校全面落实教育部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共开设了教育领导+、智能计算与前沿应用等27个微专业;成立苏州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大数据研究与智能决策实验室,加强就业研究,为学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等提供决策支持;加强专业动态调整与苏州基本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契合度。近三年,苏州大学持续对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实施“减、隔、停、撤”优化调整,累计缩减30个专业招生计划,撤销17个专业,停招23个专业;同时新增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6个新专业,开设“金融+计算机”等5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项目,强化交叉学科培养。
“我们还提供了数字化求职指导,建立就业数据智能引擎,为学生提供精准职业画像,提升就业能力。”靳葛表示,苏州大学落实“一人一档”和“一人一策”的要求,强化困难群体帮扶,以岗位推送、技能提升、经济援助、心理关怀的方式,整合资源优先倾斜,以“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确保100%全覆盖。
校地合作,共促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活动现场同时举办苏州大学 苏州市“校地合作促就业,供需对接促发展”主题交流会。邀请苏州10个县区市人社局长参会,交流,共促苏州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佐明介绍,近年来,学校与苏州市人社部门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地方引才方面双向奔赴,毕业生留苏比例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苏大招就处处长靳葛围绕学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学校促就业举措、“招-培-就”联动等方面介绍了学校就业工作整体情况。现场,苏大还聘任市县区人社部门负责人为“苏州大学就业创业导师”。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陈艳就苏州大学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三点要求:深化校地协同,构建共生共荣的发展共同体;聚焦供需适配,打造响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链;关注工作质效,完善协同联动的服务体系。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缪榕楠介绍了教育部门促就业的具体工作举措,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门与人社部门要形成工作合力,要早谋划、强引导、优服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苏州大学与苏州市携手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加大政校企合作力度,搭建优质高效政校企对接交流平台,形成了“名城带名校、名校润名城”的良好发展态势。近三年,共有11000名毕业生在苏州就业创业。为苏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能,实现了名城与名校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