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

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343万 理性回归重塑研究生教育生态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5-11-25 08:37:00

11月24日,教育部公布,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43万。结合近年来考研人数的变化,多位专家对研究生教育的趋势进行了分析。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符合历史客观规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树涛说,回顾我国历年考研报名人数,曾数次出现回调。当前考研人数的下行趋势,可视为在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后,由供需关系自发调节而引发的正常回调期。

王树涛说,考研曾被许多本科生视为毕业后的默认选项,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对就业的逃避、对未来发展路径的迷茫、对提升学历身份的盲目向往以及对身边准备考研同学的盲目跟从。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及其团队从2021年起开展中国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发展调查等一系列研究。彭湃说,一些学生受身边同学考研氛围影响,在“裹挟”中报名。

“这种理性回归体现在,毕业生不再单纯地将考研等同于上进,而是将其视为实现个人未来职业规划的路径之一,并与直接就业、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等其他路径进行审慎比较。”王树涛说。

另外,专业硕士学费的提高、就业市场的变化等也是大学生们进行理性考量的因素。

“近三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回调并非简单的数量波动,而是研究生教育由规模增长转向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重要拐点。”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教授胡向东说,如何提质增效、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协调发展,是当下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胡向东认为,要优化招生结构布局,严把培养质量,科学统筹招生总量,强化对结构性需求的动态监测与前瞻性调控,进一步由“数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通过确保培养质量提升学历含金量,增强硕士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信任度,实现“读研有价值”与“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培养是探索未知,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尤其是现在对研究生质量控制的把关日益严格,比如论文抽检,学校与导师严把质量关,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出现了延期毕业现象,“从这个角度讲,考研报名人数的下降既是理性的回归,也是质量的回归”。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于今年10月底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主要动因正由“学历提升”转向“职业发展”,实践经验与综合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调研数据(多项选择)显示,55.87%的本科生将“攻读研究生”作为主要毕业选择之一,51.4%倾向于直接就业,另有23.24%的学生计划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6.7%的学生考虑出国深造。

“这种多样性选择表明多数学生并未固化未来路径,而是同时备选升学与就业两种可能。”胡向东说,学生群体对于“高学历是否具备就业优势”的看法也正变得更加多元和理性。这反映出学生虽然仍认可读研的价值,但对其收益认知日趋谨慎。

记者发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依据自身实际做出职业选择。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约20%的受访单位明确认为硕士学位仍有显著优势,而大多数用人单位(70.83%)认为研究生学历虽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实际招聘中有所弱化。“这意味着在相当一部分招聘场景中,高学历不再是决定性优势。”胡向东说。

“尽管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仍是重要的筛选条件,但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善用人单位的筛选工具与选聘模式,创新思维、适应能力、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等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新标尺。”王树涛说,劳动力市场从“学历推崇”逐步向“能力本位”转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