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⑤|抗大五分校女生队,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8 21:59:00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办联合扬子晚报·少年志推出系列报道“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记者深入校园采访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这些历史片段,如同矗立在校园中的无形丰碑,记录着烽火岁月里的坚守与抗争,见证着教育薪火在动荡中的传承。
正北楼是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里一座标志性建筑。这里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文中简称抗大五分校)的办学旧址。1940年,刘少奇、陈毅曾在此办公,并召开过华中总指挥部会议。
这座红色学府,曾有一支特别的女生队。
怀揣父亲张太雷的家书,她只身穿越火线
1940年11月,为适应华中抗战形势,抗大五分校在江苏盐城成立,由陈毅任校长,赖传珠任副校长,冯定任副校长兼政治部主任。抗大五分校先后共培养、培训了6000余名军政干部,为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抗大五分校还成立了女生队。女生队队员大多是来自苏南、上海、浙江一带的青年学生,两年前张西蕾刚入伍时也是这样。她在回忆文章《战地红花》中写道,“我们这批年轻姑娘,脱下旧时装,穿上新军装,剪短头发,戴上军帽,脱下皮鞋,穿上草鞋,一个个成为昂首挺胸、威武庄严的革命女战士。”
张西蕾的父亲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牺牲时年仅29岁。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常州沦陷。1938年,不满16岁的张西蕾身藏父亲家书前往上海,寻找中共地下党组织。路途中,她孤身一人辗转几天穿越沦陷区,在途中被日军盘查扣留了3个小时。这封承载着父亲革命信仰的家书,给了张西蕾无畏前行的勇气和力量。1938年9月,她到达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张西蕾先在新四军教导总队女生队学习,毕业后留队担任教员。在抗大五分校担任女生队指导员,在华中局党校从事教育工作。
“我的母亲受外公的影响很深,她对能够走外公的路感到十分自豪。”张西蕾之女、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教授冯海兰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介绍说。冯海兰还分享了母亲自述中最喜欢的话:“追寻这烛光,我走着自己坚实、无愧的人生。这烛光就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
战斗学习两不误,她们是抗日骨干
抗大五分校的校训是“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抗大五分校女生队队长钟屏之子汪培文告诉记者,在五分校学习期间,母亲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战斗学习两不误。她参加了三次对日军的反“扫荡”战斗,在残酷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汪培文告诉记者,“当时母亲和其他同志带领女学员们在校部、军部驻地周围日夜站岗放哨,敌人来了便与其顽强战斗,不但保卫了校部和军部,还在战斗中一起俘虏了日伪军。”抗大五分校第一期女生队不少人成了抗日队伍的骨干,被称为抗日红色娘子军。
汪培文对母亲钟屏身上始终保持的严谨细致军人作风印象最深,记得上中学学农带的背包就是母亲帮助打的,母亲虽然离开部队很多年但打的背包三横压两竖整齐牢固,环环相扣的背包带缠绕方式确保行军时不散开,背包方块快速完成不失细节严谨性,汪培文背着母亲帮打背包到学校立刻成为大家纷纷学习仿效的榜样,不由得感到自豪的同时下决心学习母亲身上优秀品质……
“根据地里好风光,荒郊草地是课堂,背包当凳膝当桌,青年读书声琅琅。”这段民谣正是抗大五分校艰苦学习的真实写照。虽然条件艰苦,但学员们依然以苦为乐。有学员回忆,当时,学员们吃的是杂粮,下饭的菜是咸菜、萝卜。一旦有玉米糁子饭,那便是高级饭了,被大家称之为“蛋炒饭”。
冯海兰回忆,部队的历练铸就了母亲艰苦奋斗的精神。母亲不仅自己在践行,更将其言传身教给5个孩子。“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一直穿的就是哥哥姐姐的衣服,直到上小学二年级才有了第一件新衣服。每到周末,我们也都要参与家务劳动,养成了勤俭的习惯。”
正北楼的“第一课”,抗战精神薪火相传
如今,抗大五分校旧址不仅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2021年还被列入首批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每年,盐城市初级中学新生的入学第一课,都会在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正北楼内举行。
盐城市初级中学校长张伟告诉记者,学校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打造了“江苏省初中铁军文化课程示范基地”项目,构建起多层次红色育人矩阵,有效拓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抗大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盐城市初级中学王君之是一名“小铁军讲解员”,在给参观者的讲解过程中,她也深受触动,“唯有坚定方向、扎根实践,才能在挑战中成长,在奋斗中成就事业。”
记者手记:
“青春热血”代代相传
踏入正北楼,也就是抗大五分校旧址,铁骨铮铮的青春热血扑面而来。在国家危难之际,张西蕾、钟屏和广大青年们毫不犹豫换上军装,变成了保家卫国的“战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与担当。
爱国主义精神,代代传承。在正北楼,新时代的少年们知道了“蛋炒饭”的故事,学会唱抗大校歌,爱国情怀悄然扎根。一批批“小铁军讲解员”接续奋斗,用生动的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历史。相信这爱国的火种,必将星火燎原,照亮民族复兴之
策划 王璟
通讯员 巫泰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蔡蕴琦
编导:徐彬雯
拍摄:吴伟龙 张华纬
剪辑:吴伟龙
部分资料图片由盐城市初级中学、冯海兰、汪培文提供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