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阵容“豪华”!南京一中为清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教授颁发聘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0 13:41:00

秋高气爽,硕果盈枝。9月9日下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余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市第一中学,共同见证“大学课程进校园”客座导师聘书颁发仪式。专家们将带来20余门涵盖人工智能、心理健康、仪器科学、计算机技术、通信工程、医学、药学等多领域校本课程,标志着南京一中在“大中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崇文学子搭建起提前触摸大学学术前沿、播种未来梦想的优质平台。

合作阵容“豪华”,

20余门课程覆盖多学科领域

“推动大中衔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鲜明主题。”仪式上,南京一中党委书记居艳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莅临的高校专家不仅是各领域的学术翘楚,更是怀揣基础教育情怀的奉献者,他们带来的前沿知识与科学理念,将为一中教育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据了解,本次合作阵容堪称“豪华”!专家包括了清华大学“大中衔接”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识教材主编、南京一中杰出校友、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大数据学会(筹)理事长李千目教授,优才计划副组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基础教育)副秘书长季海涛,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肖承丽,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澄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黄圣君等。仪式现场,居艳书记为各高校团队逐一颁发客座导师聘书,象征着校地协同育人的正式启航。

值得关注的是,南京一中成为全国首家使用清华大学“大中衔接”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识教材《人工智能初探》的中学。“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视野的开拓、思维的碰撞和梦想的点燃。”居艳强调,20余门精品课程将让一中学子提前浸润大学学术氛围,为多元成长与潜能激发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学者下沉中学课堂,

激发高中生找到“兴趣种子”

“既要传递前沿科技,也要守护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南京一中科学副校长,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澄玉将和团队带来《中学生身心健康评测与调控技术》课程。刘院长表示,课程将从生物学基础出发,结合人工智能、穿戴式医疗技术、脑机接口等手段,帮助学生科学认知心理压力,同时通过“情感方舱”项目,引导学生将情绪调控与科技发明结合,在实践中找到放松途径,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大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完备,但高中生更需要‘兴趣种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黄圣君教授则聚焦青少年科技兴趣培养,其团队开设的《人工智能初探》课程,定位为“科普启蒙”。 黄院长解释,课程会通过学科历史故事、日常生活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甄别科学知识与虚假信息,比如解析航空航天领域的AI技术应用,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他认为,这类课程能为学生未来学业规划提供参考,“当他们在大学选择专业时,内心会有更明确的方向和内在驱动力”。

校友反哺母校,

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希望这套教材能成为学弟学妹打开人工智能世界的钥匙。”作为南京一中杰出校友,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大数据学会(筹)理事长李千目教授此次携清华大学“大中衔接”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识教材回归母校,别具意义。他介绍,该教材由C9及重点211高校一线教师编写,通过结合中学生认知水平重构案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理解AI原理,同时配套免费在线教学平台,实时更新新知识、新案例,确保内容与时俱进。

谈及《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对学弟学妹的影响,李千目表示,人工智能是驱动科技发展的核心工具,能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多学科进步,提前接触相关知识,可帮助学生弥补“学科融合思维”的短板,为今后专业认知打下基础。此外,江苏作为制造业强省,拥有丰富的实践资源,课程能锻炼学生“活用资源、创新实践”的关键能力,“十年后,这些孩子将成为社会中坚,现在的思维锻炼,是在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科技发展储备力量”。

通讯员 兰倩怡

少年志编辑 周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摄影 徐海兵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