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鼓楼教育好故事开讲!这些教师用实践诠释“爱、坚守与成长”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1 07:35:00

9月9日,南京市鼓楼区庆祝第41个教师节主题活动暨2025年师德讲坛顺利举办。一批优秀教师走上舞台,分享他们身边温暖而坚韧的教育故事。他们中,有以校为家的守望者,有跨界转型的追光者,有呵护成长的引路人,更有跨越山海的播种者……一个个真实故事,串联起鼓楼教育人对“爱、坚守与成长”的生动诠释。

她用生命守望教育麦田

求真中学教师哽咽追忆齐道兰校长

“她用生命守望教育麦田。”南京民办求真中学的张筱箐走上舞台,哽咽地讲述着齐道兰校长的故事。

2011年,求真中学面临关停困境,退休的齐道兰校长毅然返校。她以校为家,亲自带着后勤人员亲手修补门窗,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投入教学设施改善;教师们喊她“齐妈妈”,她默默资助青年教师渡难关,每年春节用红包传递感恩;学生们叫她“齐奶奶”,她总说“这些都是我的孙子孙女”。

她秉持“养真气、求真知、做真人”的教育理念,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2018年,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实现从薄弱校到优质校的重大跨越。

4年多前的一场意外,齐校长在ICU昏迷了42天。即便身患重病,经历多次化疗,她依然心系校园。最痛时,她在病榻低语:“准备投降了……”可次日清晨,她的工作笔记上赫然写着——我们在求真相遇,实践着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让我们相互帮助,在教育的道路上寻求那特别的教育真爱!

“齐妈妈,在您身上,我们见证了何谓‘教育家精神’——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纯粹,是‘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的深情,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您用一生,将最平凡的日常,铸成了最不凡的伟业。”张筱箐的话音落下,现场掌声雷动,老师们情不自禁红了眼眶。

“跨界”成长!

她从体育老师成为数学老师

“我的学生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还教得特别棒!”52岁的吴悦老师,笑着分享自己的转型故事。

1991年,作为南京市银城小学唯一的体育老师,她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她主张的“悦动课堂”,不仅深受孩子们喜爱,更是银城的响亮名片。2017年,全身多处关节疼痛让“悦动课堂”按下了暂停键,“我不能离开课堂!我还能做什么?要不,改教数学?”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吴老师着手备考数学教师资格证。她白天上班,晚上啃材料。12册教材、12本教参、200多个课例,300多个夜晚,她像当年训练足球战术一样,将知识点拆解、内化、重组。她一头扎进年轻的教研组长课堂,听一课上一课,主动参加新教师启航班,书法班,教材研修班。最终,经过区教研员的考核认定,48岁的吴老师成为了一名正式带班的数学老师。

今年,是吴悦老师做数学老师的第七个年头,她决定再向前走一步,参加了区“奋进杯”赛课。3个校区,15次磨课,21稿备课手记,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老师捧回了一等奖。“半路出家怕什么!因为热爱,是我可以仰仗的力量!”吴悦的话里满是韧劲。

成为自己!

当厉害的“不完美小孩”

“她是弹、唱、跳、画、教、研样样行的‘六边形战士’!” 南京市实验幼儿园教师黄曼菁这样形容师傅浦静娴。

在孩子们眼中,浦静娴是“老师妈妈”;在年轻教师看来,她是“plus加强版电池”。她会蹲下来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特长,引导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她也会耐心告诉徒弟:“用研究的思路做课程,用自己的专长去观察儿童,更好地了解儿童。”

“我也不是完美的,我也是从不自信的小孩子长大,也从青涩的小老师长大,也从生疏的母亲长大,但我总告诉自己,不必完美,只要成为自己,成为厉害的不完美小孩!”浦静娴鼓励徒弟做一个厉害的“不完美小孩”,学着倾听孩子,学着认识自我,学会共情家长。

以爱育人!

她用心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

“师生如树与藤,树提供支撑,藤攀援生长,两者共赴阳光。”来自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刘晖,讲述了张炜老师与学生小于的故事。

小于自幼与九十多岁的外婆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家境艰难。他刻苦自律,连续三年获得高中“三好学生”和奖学金,成为全班公认的“最闪亮的那颗星”。

这背后,也离不开张炜老师的关怀与陪伴。她安排小于担任地理课代表,借助“费曼学习法”激发他的学习动力;送上便利贴帮助他利用碎片时间记忆;还自购《中国国家地理》等书籍拓宽他的视野。渐渐地,小于从对地理毫无兴趣,到高考时自信押中考题,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

成人礼上,张老师为小于准备了一份刻有名字的礼物;高考前,又悄悄为他购置新衣,衣上“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字句,陪伴他走进考场、最终圆梦大学。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彼此照亮。张老师以细致的关怀和专业的智慧,为小于搭建起成长的阶梯;而小于也用他的坚韧与拼搏,回应了这份深沉的爱。”刘晖老师说:“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光明点亮光明。”

博物馆行走计划

让文物在孩子笔下“新生”

当萌娃遇上文物,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拉萨路小学教师张琳俐带来的《宝贝·宝贝》国宝萌物日历,给出了温暖答案。

2007年至2025年,十八年来,拉小人在“博物馆行走计划”中,见证“宝贝们”的成长!从南京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博物馆里的足迹凝结成一本珍贵的国宝萌物日历——《宝贝·宝贝》。孩子们用他们的手赋古物新生,用他们的心将经典传承!

有学生登上中华门城堡,绘下见证城市崛起的城砖;有学生在600年城墙上办展览,向世界友人讲述南京故事;有学生用非遗剪纸,剪出精巧的古船……“下一个十年,我们和南京城的故事,和博物馆的故事,宝贝和宝贝的故事,将更加精彩,敬请期待!”张琳俐说。

跨越山海,撒播希望

他们用爱谱写援青援藏之歌

“当金陵梧桐的绿荫连接起高原格桑的芬芳;当扬子江的涛声,在昆仑山的耳畔轻轻回响……”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教师邹小飞的话,拉开了援青援藏故事的序幕。

2022年,邹小飞与许健校长奔赴西宁,用三年时间,共同书写了一段“宁宁携手”的教育故事。他们对接的是一所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高寒缺氧、作息紊乱、教学传统滞后等多重挑战,他们从课堂深度变革切入,推行“学为中心,课堂第一,全域匹配”理念,借助“砺远杯”教学展评、鼓楼名师送教、“苏教援青·名师讲堂”等50余场活动,一点点重塑教学生态。

优化放学时间、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引入机器人课程、建成“彩虹园”校本课程体系……一点一滴的改变,让学校逐渐成为青海全省体育课改第一家、西宁市百姓首选的“家门口好学校”。2025年,这所学校成为西宁市首批“义务教育新优质成长学校”。邹小飞说:“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高原就像一面镜子,既能照见自己的渺小,也能照出使命的伟大。”

同样在高原播种希望的,还有南京商业学校教师王克定。“我常说,我们要有‘三披’精神:披星戴月、披荆斩棘、披肝沥胆。”援藏期间,他奔波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做家访,基本跑遍了7乡、1镇。他从顶层设计做起,抓牢县中“实”文化,确定了学校“西藏一流,拉萨领先”的奋斗目标。他注重夯实根基,亲自授课之余,还听了近100节课,“手把手”指导当地老师的课堂教学哪里需要改进。他将南京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教学模式与墨竹工卡县当地的学情、教情相结合,积极开设校本培训讲座。

在他看来,先进的教师队伍,就是一笔带不走的“财富”。利用西藏12月底放寒假、南京1月底放寒假的“时间差”,他积极推动墨竹工卡县中学与南京的中学建立友好学校,让当地老师队伍逐渐成长起来,让农牧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南京一样的优质教育。

“身为老师,我们绝不仅仅是教学生们以知识,更多是给学生一种生命的力量,然后彼此温暖;教育的味道,就是生命成长的味道!”王克东老师表示,看到高原孩子发来的消息,他很欣慰,“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每一位鼓楼教育人都在以首善的理念、首善的标准、首善的作为,共同推动鼓楼教育向“江苏最好、全国首善”的目标迈进。参加活动的老师纷纷表示,将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推进鼓楼教育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发展。

通讯员 古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少年志编辑 夏诗怡

图片由鼓楼区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