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校园里的抗战丰碑⑨|枪声未响,正气长存!徐州校园里的刺杀惊心动魄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4 17:40:00
1944年,沦陷的徐州暗流涌动,5月30日晚,淮海省立徐州师范学校(今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张萱华、杨葆真等10名学生秘密策划刺杀日本宪兵队队长……
近日,徐州政协文史研究员、徐州史志学会理事张忠泰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尘封于校园的惊心动魄的抗战往事。
1
“誓死不辱,为天地留正气”
张忠泰是徐州市总工会的退休干部,长期致力于徐州近代史研究。他介绍,张萱华的父亲曾是军官,家中有枪,学生们就计划利用这支枪去开展刺杀行动。
在《徐州文史资料》中,程希庚老师(曾任教于该校)详细记载了这段史实。行动前,张萱华等人出于爱国义愤,决意刺杀日酋。不料当晚即被日军和伪警包围,张萱华、郭品仲、韩世钊、冯孝乾当场被捕。次日,日军继续搜捕,杨葆真、李合壁及4位女生赵淑云、周淑华、陆保祥、陆九祥相继落入敌手。
张萱华在致程希庚的信件中写道:“在大同街,日本宪兵队对我严刑拷问,当时抱定‘誓死不辱,为天地留正气,为中华民族树人格’的决心。数日后,我和郭品仲、李合壁、韩世钊、冯孝乾5人被押到南京‘日本最高军法局’审判。后来,我被押送到芜湖第二监狱羁押。1945年日本投降后,始被释回徐。至于这些男女同学们是在何时何地被释放了或是被处死了,这些下文,就不清楚了。”
“师生有情有义,更有‘种’”
张忠泰说,在这所由日伪政权筹建的学校里,日语是学生的必修课,由日本人担任教师。学校对学生进行“东亚解放”“中日亲善”等奴化思想的教育,企图泯灭学生心中的中华民族意识。然而,同学们并不甘心被奴化,他们经常掩护老师们,为抗日游击队买药,协助抗日武装袭击岗哨。校园里反日、抗日的斗争连绵不断。
甲班的同学杨华俊、陆福启、张明生等几位同学秘密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他们以学生身份为掩护,通过关系购买了大量的西药和急救药品,并通过共产党的交通线把购买的药送到鲁南抗日游击队手中。他们的这一行动,在同学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为他们保守秘密,有的同学还协助购买药品。
师范学校在市区北郊,学校门外设立了岗哨,但是这些武装的岗哨常常被人摸岗,连人带枪都被人弄走了。同学们抱成一团,掩护参加摸岗的同学,让日伪怎么查都查不出原因。
为还原历史现场,74岁的张忠泰曾亲赴淮海省立徐州师范旧址(今风化街小学),实测学校与当年日本宪兵队驻地的距离——不足百米。《徐州文史资料》另一记载佐证了这一点:日本宪兵队的后院靠近徐州城墙。
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教授曾说,“有种”和“讲究”是徐州人勇敢仁义的精神内核。张忠泰感慨:“师生们有情有义,更‘有种’,这种精神是徐州人刻在骨子里的!”
“勿忘国耻不是一句口号”
“学校七迁校址、八易校名,许多珍贵史料散佚,张先生所述让校史更加完整。”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苗苏莉表示,该校百年来哺育了众多志士仁人,包括徐州党组织创始人吴亚鲁、“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湖西抗日总指挥李贞乾等。
今天的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深深扎根于红色基因之中。学校构建“浸润式”育人体系,从新生第一课到“军训十讲”,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校园内的“红专师范名人园”浮雕、吴亚鲁广场、校史馆与党建活动室串联成“行走的党史课堂”,持续滋养学子心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刘皖豫感慨:“‘勿忘国耻’不是一句口号——当历史就发生在我读书的地方。”学生张俊杰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虽未亲历战争,但历史不能遗忘。我们要像当年的青年一样,用知识武装自己,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记者手记
“匹夫有责”,正气长存
81年前的惊心动魄被一点点揭开,那悲壮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这段鲜为人知的刺杀行动,是师生们奋起抗争的铮铮誓言,是烽火岁月里普通人挺身而出的英雄答卷。这次刺杀行动不仅是一曲青春抗战的壮歌,更是铁血精神的真实注脚。他们用未能扣响的枪声,叩问着一个民族最危急时刻的尊严与选择,将“匹夫有责”的赤诚,永远刻进了校园的历史年轮里。
策划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蔡蕴琦
编导 王颖
剪辑 高一鑫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