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建邺阳光好少年第二季④|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数学建模社团F4,斩获国际赛事一等奖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30 18:34:00

今年5月,在第十一届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IM2C 2025)的舞台上,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吴不怒、周源哲、于易、刘载熙四位同学组成的“数学建模社团F4”,从两岸四地1200余支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赛(中华区)一等奖,用实力展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从兴趣到热爱,分工互补破解难题

“我们几人初一时就参加了数学建模社团。”吴不怒回忆道。在崔竞老师的指导下,这群少年从最初的兴趣,到如今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崔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同学们在探索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吴不怒告诉记者,比赛的过程,是一场与“生活化难题”的较量。与平时熟悉的数学题不同,赛题需要结合现实逻辑,从无到有搭建模型。他们四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我是队长,负责运算与建模,周源哲擅长分析解题,于易是细节捕捉能手,刘载熙则是技术支持专家。”

即便如此,困难仍层出不穷。他们曾为一道“设立全球性体育联赛”的赛题产生分歧,也曾因方法错误,在电脑前忙碌一整天的成果付诸东流,只能推翻重来。周源哲坦言:“准备时间仓促,我们对很多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好在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去寻找资料,很快就破解了困难。这也让我认识到,一定要有成功的信念,积极付出,结果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从解题工具到思维方式,数学赋能生活

谈起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几位同学眼里闪着光,刘载熙说:“当我们站在操场上构建几何模型,测量旗杆高度时;当我们从篮球比赛中获取灵感,从而构建更有普适性的运动比赛规则时,数学就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数学不只是解题工具,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历经赛场磨砺,四位同学对数学和团队协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易感慨,通过数学建模赛,数学帮他搭建起抽象与现实的桥梁;刘载熙则表示,建模已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惯,无论是答卷还是日常思考,都能为他指引方向。“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周源哲认为,日常积累与敏锐发现至关重要,而团队协作则是“把个人潜能最大化的关键”。吴不怒期待未来能继续参与相关活动,“希望有更多同学加入我们,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

学校助力,多元课程培育拔尖人才

四位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早在2013年就开设《数学建模与实践》校本选修课,2016年该课程获南京市精品校本课程一等奖,同年学校首次以初中生身份参加面向高中生的国际数学建模挑战赛便获二等奖。2022年,学校代表队更首次进入IM2C决赛答辩环节,斩获特等入围奖与国际赛奖项。

“我们在教学中更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校长李中阳介绍,学校会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如初一新生暑假便会收到“新城大礼包”,通过种植“魔法豆”并记录观察日记,对比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物理学科组织学生用纸板做小车;数学建模社团带领学生研究“红绿灯设置”“垃圾桶分布”等现实问题。

顺应教育改革的方向,依托“三生课程综合实践基地”,学校还引入行业专家,打造《人工智能》《机械法则》等前沿课程。例如,《机械法则》课程中,学生通过机器人设计与编程实践,掌握工程思维,为师生搭建更高平台,“我们希望通过更多元的课程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李中阳校长说。

通讯员 侯翰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少年志编辑 周欣

视频 高一鑫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