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永恒的记忆”活动走进澳门学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9 18:26: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周年。11月18日,“永恒的记忆”南京大屠杀文献展在澳门开展。为进一步引导青少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11月19日,“永恒的记忆”活动走进澳门菜农子弟学校,来自江苏的专家学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与该校师生共同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传递守护和平的信念。该活动是“少年志 中国心 向未来”2025苏澳青少年融媒体行动系列活动。
![]()
揭开文献里的历史真相
“传承人说”令师生深受触动
![]()
在活动分享环节中,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吴建琦讲述了父亲吴旋——电影《南京照相馆》中人物原型的经历。她提到,父亲当年偶然拾得罗瑾冒死留存的日军暴行相册,并将相册贴身藏了整整六年。这本相册最终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吴建琦对同学们说,“父亲始终坚信我们一定会胜利,一定会让日本侵略者受到惩罚。”吴旋朴素而坚定的爱国情怀,令在场师生深受触动。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研究部负责人王立以《文献里的真相,记忆中的和平》为题进行讲述。王立向同学们介绍:“2015 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记忆遗产,这些文献创造了多个中国之最,更是捍卫中国国家利益最有力的一组文献!”
分享中,王立重点介绍了三组重要文献:《程瑞芳日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部由中国女性亲历者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目击文献;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摄影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记录了骇人的历史真相,摄影机与胶片原件已由马吉儿子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案战犯死刑判决书底稿,明确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总数超过30万人,成为历史铁证。
王立引用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话提醒同学们:“李秀英老人曾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希望你们从小珍惜和平。”
从文学历史中汲取力量
读懂“永恒的记忆”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张鹏以《从书页里,读懂永恒的记忆》为题,结合文学与历史,传递书本中蕴藏的和平力量。张鹏告诉同学们,南京是中国首个“国际和平城市”,并获评“世界文学之都”,文学与和平永远紧密相连,文学的背后,是民族对和平的守望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书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平的守卫者。如何在书本中读懂“永恒的记忆”?张鹏指出:“要从历史的伤痛中汲取和平的力量,30万同胞的遇难经历,是我们守护和平的动力;要认识到和平的中国是有担当的大国,我们始终用史实说话是最好的武器;要坚信和平之路将越走越宽,我国正不断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提供新的机遇。”
![]()
据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特别准备了一批历史与和平主题书籍。活动中,张鹏社长与王立研究员代表相关单位向澳门菜农子弟学校赠送书籍,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感悟历史、守护和平。
苏澳联动“永恒的记忆”活动
为青少年播撒和平的种子
据了解,澳门菜农子弟学校创办于1956年,学校以爱国教育为特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学校副校长江钦育告诉记者,“历史教育并非沉溺仇恨,而是以史为鉴,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今天我们以‘永恒的记忆’为主题,不仅要铭记历史真相,更要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和平的种子。”
江钦育表示,此次苏澳青少年融媒体行动,以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让澳门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增进对和平的共识,这正是教育使命的生动实践。“愿苏澳两地青少年携手成为和平的守护者、文化的传播者、时代的奋进者,让‘永恒的记忆’化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永恒动力。”
策划:刘大颖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蔡蕴琦
活动执行:周欣 管正元 李想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