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雅集 | 有感于我的外国学生受聘为国内大学博导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4 16:02:00

●顾明道

“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于2024年10月底在北京举行。在五十余位“特邀外籍嘉宾”名单中,有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丹麦奥尔胡斯大学东亚学院任教时的学生曹伯义(卡斯顿,Carsten Boyer)。会议期间,曹伯义受聘为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并给我发来了聘任仪式的照片。名单上曹伯义的身份是“大使级总领事(退役)”和“哥本哈根大学商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也就是说作为一名退休外交官,还在从事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用他自己的话说,主要帮助商界人士“既学中文,又了解中国”。这个讯息让我甚感欣慰,甚至有一种情理之中的意外之喜。“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和曹伯义相识交往五十载,他在中国也生活了二十年,从一个爱好中华文化的西方青年成长为致力于构建中外合作桥梁的实践者和贡献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中西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事业传承发扬的一个生动例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流的工具。我是国家派往丹麦的首位中文教师,外国学生学习中文的热情和了解中国的渴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一辈的西方汉学家比较偏重于我国深邃悠远的古典哲学和诗词,年轻一代则在此基础上尤为关注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并勇于实践探索。当曹伯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辗转在南京找到我时,我已调离工作的高校,他也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中国项目,经常深入我国的边远地区和基层考察调研。每次见面,他总能告诉我一些新的观感和体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曹伯义进入丹麦外交部,而我从驻美外交机构回国后一直在地方外事部门工作。曹伯义的外交生涯全部在我国,曾在驻华使馆任经济参赞,又先后在广州、上海任总领事。有次我到北京出差,次日清早曹伯义就匆匆来我住地,说忙,只能短暂看望,交谈也随意和亲切,告别时郑重地把丹麦大使托他转赠的著作《马易尔——一个丹麦实业家在中国》送到我手上,扉页上白慕申大使在题签中称我是“丹麦的老朋友”。马易尔是白慕申大使的外祖父,他领导的上海慎昌洋行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我国兴办实业,建造工厂和铁路桥梁,从欧美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白慕申大使在向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递交国书时,江主席主动提到慎昌洋行,充分肯定了马易尔家族为丹中友好事业作出的历史贡献。

几年后,曹伯义利用出差的机会来南京时又送给我一本书,这次是他自己的著作,书名用的是佛教禅语《因指而见月》,反映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中国的经历和认知上的变化。曹伯义对我说,这期间他跑遍了中国大陆的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城市到乡村,从官方到民间,亲身经历了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发生的深刻变革。这两本丹麦友人的著作,都蕴含着浓浓的中国情愫,如果说白慕申大使的著作是老一代丹麦人战乱时期在中国艰苦创业的历史记录,曹伯义的著作则是新一代丹麦人伴随着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共同成长的现实写照。其实,自从1731年第一艘丹麦商船抵达广州,两国之间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就没有停止过,虽屡经波澜曲折,但中外文明的交融始终绵延前行,而且有了新的传承。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曹伯义年已古稀,当年的金发小伙已满头银发,但依然壮心不已,常年奔波于丹中两国之间,他说明年(2025年)已经确定的来华交流活动就有三次。他告诉我目前正在对自己的著作《因指而见月》进行扩充“修订”,篇幅从原来的350页增至500页,时间跨度也将进一步“延伸”,从东亚学院的学生时代一直到从外交部退休后继续从事“汉学”研究的当下。同时,他给我传来了一篇题为《书写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三位中国作家》的学术论文,好几年前就曾给我看过的英文稿终于“十年磨一剑”,这次是在世界汉学研究期刊上正式发表的电子版。他指的“三位中国作家”分别是清朝官员陈季同(1851—1907)、晚清官员辜鸿铭(1857—1928)和现代作家林语堂(1895—1976),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直接用外语写作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思想和历史,其中尤以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均先有英文原作,后有中译本)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为西方人士对东方文明及其价值的理解打开了一扇明亮的门窗。论文从独特的视角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并进行评述,认为他们“思想开明,平易近人”的“跨文化对话”有利于克服国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差异障碍。尽管林语堂之后杰出的“跨文化”人才涌现有点冷清,但还是绵延不断,特别是随着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熟练掌握外语的国人和精通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而且经常有机会聚首论道(先进的科技为交往提供了方便,但无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共同价值。曹伯义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对我国具有丰富的阅历和广泛的认知,同时又在沿着中西文化交往的历史隧道探幽索微,并努力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从现实中探索历史的渊源,从历史中寻求现实的答案。“博导”不是一般的荣誉称号,是荣耀更是责任,需要有丰厚的学术素养和文化积淀。曹伯义深知这一点,坚持身体力行,相信他在和中国学子进行“跨文化对话”时,定能谈笑自如,共享东西方文明的互鉴和交融并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顾明道 曾在国内外高校执教多年、在驻美总领事馆任参赞,曾在江苏省文化、教育、外事部门任职。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