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许倬云去世,生前他曾说——“读书人不能单图自己,你要图国家”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04 21:08:00
据媒体报道,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许倬云先生8月4日于美国去世,享年95岁。
归少离多的家乡
8月4日,许氏后人许树铮收到很多人转来的许倬云先生去世的消息。
许树铮与许倬云交往20余年,书信往还不断。但近两年,他收到许倬云的邮件越来越少,也常在媒体上看到许倬云开始谈论“死亡”。
许树铮家与许倬云家是无锡市中心的百年邻居,旧时的无锡都是“一街一河” 的格局,他们两家隔河为邻,北面是小河上,南面是东河头巷。1956年,河道(六箭河)被填没,成了这条新马路崇宁路,两家又成了对门邻居。
因为祖上都是许远,又有多年交往,许树铮对许倬云的家史很是清楚。他告诉记者,许倬云出身无锡许家世代书香,祖上许松佶是乾隆宠臣,清廷官员,父亲许凤藻为北洋政府海军少将,孙中山先生很是夸奖,母亲章舜英,同是无锡的名门望族。许倬云的兄弟姊妹都很优秀,哥哥许庆云是造纸专家,大姐是清华大学进步学生,与蒋南翔同学,后成财务专家,有专著,她的孙子王力宏现在是家喻户晓的歌唱家,二姐的儿子李建复是《龙的传人》原唱者。许倬云的双胞胎弟弟许翼云身体健全,原子能专家。
1930年,许凤藻在厦门海关监督任上,许倬云出生。之后,许倬云随父转徙各地,但每年,许倬云都会回无锡。或许是因为年纪太小,许倬云记不清那时候的无锡老家是什么样子,只记得院子里种着许多桑树,小孩子摘桑葚吃,把嘴巴吃得紫紫的。
抗战时期,许倬云随父亲移居沙市荆沙关监督公署,亲见川军成队成列开往台儿庄,其中不少士兵还很稚嫩。当时许倬云的母亲说:“这些人可能再也回不来”。七十年后许倬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这段往事,还是忍不住流泪。许倬云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残暴行径,这让青少年时期的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民族情感。
抗战胜利后,许倬云再次回到无锡入读辅仁中学。因他出生即残疾,手脚弯曲,双脚无踝,及至成年,身高不足1.5米,终身靠双拐行走,学校对他格外优待,不要求他上体育课和军训课,也不用参加课外活动,还专门安排他坐在靠近一楼厕所的教室。学校为了让他跟上教学进度,专门组织“互学互助群”,每天下午放学之后,群里的同学跑到许倬云家里,和他一起做功课。高二时许倬云的成绩突飞猛进。许倬云生前十分感念在辅仁中学的岁月,有次辅仁中学的老同学聚会,“两个大圆桌,聚了一整天,同学们又是哭又是笑”,他说,“我感激他们,也想念他们,在那个年代,这种情感是无法代替的。”他还说,如果“没有辅仁这一段陶冶,我不可能顺利完成大学教育”。
许倬云对家乡一直怀有温情。他在任何场合对外讲话,常说“我是无锡人,老家在市中心崇宁路上”。他曾多次回无锡老家,每次回来,都要上坟祭祖,也会到惠山祠堂祭祀。无锡历史学会、钱钟书纪念馆等通过许树铮请他为新书作序,他无不应允,有的序言一改再改,他也不曾有怨言。几年前,许树铮为自己的诗文集请许倬云写序,先生此时已完全瘫痪,吃饭要夫人喂了,只剩右手食指尚且能动。就是依靠这根食指,他在电脑里写了3000余字长文发来,让老邻居许树铮万分感动。
2018年,鲜少为人题字的许倬云为许树铮题了一首词:
花非花,雾非雾。江南春初。到江南,杨柳新绿。待得柳将抽丝,江南春已暮。海外游子已老,但梦中问:“人何处?”
写的还是思乡。
202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许倬云说:“我93岁,我不能想象在我此生,我还有没有可能回来,因为我已经瘫痪了。梦魂之中,常常万里关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会进入太湖……我还可以回去。”
只“为老百姓写史”
许倬云兄妹八人。他与弟弟许翼云是双胞胎。出生时,连医生都奇怪,弟弟是一个健康的婴孩,而他却天生残疾。
因为这副身躯,当其他兄弟姐妹入校读书时,许倬云只能默默地去父亲的书房看书。父亲会在休息时间教导他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曾将南宋年间的《东莱博议》一字一句分析给他听。有段时间,他迷上武侠小说,父亲劝他好好读《史记》。
“对我而言,他不仅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许倬云说。
入读辅仁中学后,许倬云本意想读理科,“天下最容易学的就是数学,因为数学没有例外。像化学、物理也有例可循,也很容易学”。但在一次做化学实验时,因拿不稳试管差点引发火灾酿成大祸,他不得不打消学理的念头。
迁台后,许倬云考入台大外文系,但傅斯年看到他的语文和历史试卷后,建议他读历史系。傅斯年对他说:“你好好读历史系,将来你到‘史语所’来帮我。”
在台大,许倬云一直读到硕士毕业。七年间,他师从李济、董作宾等前辈学者专攻上古史。老师们对许倬云特殊照顾,嘱咐他“有空到家里来问话”,他腿脚不方便,李宗侗专门找个三轮车,让人把他推过去。
1957年,胡适为他争取了一笔奖学金,许倬云远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入学不久,一次体检时,医生对他的手脚残缺很感兴趣,将他拉入一个医疗项目,几次手术后,人终于能站稳,告别了以前的摇摇摆摆。
1962年,许倬云获得博士学位,谢绝了几所大学的邀约,执意回到台湾,因为他答应过傅斯年将来要回史语所。回到台大后,许倬云很快就成为最年轻的系主任。他继承傅斯年的理念,不让官员给学生开与专业无关的课,把一些“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的课统统拿掉。很快他就受到了打压和排挤,1970年,许倬云远走美国,任匹兹堡大学做客座教授。
但是在台大,许倬云收获了爱情。他的太太原是他的学生,两人于1969年成婚,育有一子。许倬云曾说,“我这辈子有三个最重要的‘守卫天使’,就是母亲、弟弟、太太。母亲生我养我,弟弟扮演了我的手脚,太太更是全心全意为我付出、跟我合在一起”,“所以我说自己是一辈子幸运:老天起初对我不好,不过后来对我真是非常好。”
在匹兹堡,许倬云曾指导作家王小波修改完成《黄金时代》,又推荐到《联合报》连载,获中篇小说大奖。王小波英年早逝,许倬云特意撰文怀念。
从匹兹堡退休后,许倬云埋首著述。“历史的意义在于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开始致力于大众史学,不写王侯将相,不讲开疆辟土,只“为老百姓写史”。他曾说:“今天中国可以不要一篇细致的学术文章,但需要普通读者读得通的文章。”
作为华语世界有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许倬云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他的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数十年来已经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另有“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不做“学院象牙塔的专家型学者”
许倬云不愿做“学院象牙塔的专家型学者”,他关心时事,常常发声。
抗战正酣之际,许倬云常听父亲分析国内战况、欧洲战场以及未来走势。他甚至根据所学的地理与时政知识,一次次沙盘推演看哪些地方能抵御外来侵略。
在美国,正值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他有时开着车,和同学好友一起去火车站接南方黑人,告诉黑人“你也是主人,你也有投票资格”;有时还撑着两根拐杖上台发言。
1963年,因感于《自由中国》停刊、雷震被判刑十年,许倬云与一群关心时势、热爱学术的年轻朋友共同创办了《思与言》杂志,坚持民间立场,表达独立自主的精神。
即便是避居匹兹堡,他仍心系台岛。他一边教书,一边给报纸写文章,在他带动下,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参与进来,报纸、杂志形成的巨大力量改善了风气,推动了台岛的民主开放。很多年后,台大教授提起他的行事作风,都称他是“当年的傅斯年”。
如果仔细分析许倬云身上的精神特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故乡无锡东林实学的精神传承。“读书人不能单图自己,你要图国家。你读书也要关怀天下事,这是江南的世俗,也是长期传留下来的传统。”许倬云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张楠 臧磊
资料来源:
许倬云:无锡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无锡日报》
许倬云:从不悔终生学史 ;《各界》
许倬云: 一位历史学家的奥德赛;《国家人文历史》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