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祛除文学之魅,还原历史真实:这个大展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凉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5 17:39:00

凉州在哪里?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它遥远、荒凉,是大西北一片广袤而苦寒的土地。雪岭、风沙、人烟稀少、金戈铁马……从语文课本中的《凉州词》到历史书中汉武帝、霍去病的故事,再到那些流传千年的边塞诗,凉州被一层层文学的面纱笼罩,成了一个既雄浑又哀伤的文化符号。

这里,一部分或许是真实的,但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想象。

近日,吴文化博物馆“新九州”系列特展的第四站——“凉州:文化想象与历史真相”隆重开幕。展览正是从这些想象出发,试图祛除文学赋予凉州的神魅色彩,还原其历史真实的面貌。

王杖诏书令册简汉 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 武威市博物馆藏

文学与真实之间

从地理位置看,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段,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汉书》记载:“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这里虽气候寒凉,却并非不毛之地。其得名,正是因“地处寒凉”而来。

寒冷的气候与特殊的地理形势,成为文人对凉州展开想象的基础。即便许多人从未亲临,却依然能凭借文字“造境”。于是我们读到了“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雄浑,也听到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叹。

“但真实的凉州,远比诗歌中更加复杂、丰饶。”吴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陈小玲介绍说。《后汉书》记载姑臧(凉州城古称)“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至丰积”。唐代玄奘途经凉州时,亦形容其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可见,凉州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多元的文化交汇地。

今天若亲身走过河西走廊——从武威到张掖,再至酒泉,所见是雪山融水滋润的绿洲、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与文学中那个苦寒荒芜的“凉州”相去甚远。

为了还原凉州的真实面貌,吴文化博物馆此次特展汇集了大量珍贵文物,从实物证据出发,重构凉州作为东西文化交流前沿的历史地位。

其中一件极为重要的展品是《王杖诏书令册简》,来自武威市博物馆,属国宝级“武威三简”之一。这套简牍记载了汉代的养老制度,显示出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权已在此推行律令制度、实施社会管理,凉州并非化外之地。

而魏晋时期的文物,则以高台画像砖、佛爷庙湾画像砖为代表。它们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真实反映了当时凉地区的社会生活、服饰建筑与精神信仰。

骑射图画像砖 魏晋1995年 酒泉市博物馆藏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块绘有骑射场景的画像砖,旁竟明确题写“李广”二字——描绘的正是汉代名将李广射虎的经典场景。这类图像后来逐渐演变为祥瑞图案,可见历史故事如何进入民间想象,又如何被赋予象征意义。

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北凉石塔。现存全国仅14件的北凉石塔,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佛教造像实物之一。其上的铭文、线刻图像与人物造型,为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也印证了凉州作为佛教东传关键节点的历史角色。

北凉石塔 北凉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藏

凉州:一部杂糅的历史

凉州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融合、嬗变的历史。

陈小玲介绍说,最早在凉州生活的,并非汉人,而是月氏、乌孙、羌人、匈奴等游牧民族。《史记》记载,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匈奴人哀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他们失去的,正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宝地。

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后,大量中原移民将农耕文化带入凉州。至魏晋南北朝,许多具有深厚家学渊源的世家大族西迁至此,在乱世中保存并传承了中原学术精髓。

这一时期,汉族文化与月氏、匈奴、羌等多种民族文化最大程度地渗透、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凉州文化”。陈寅恪曾指出:“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可以说,没有凉州,就没有后来宏大的大唐气象。从文化源流上看,隋唐的一个重要渊源,正是凉州。”陈小玲说。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商贸日益繁荣,凉州已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北方大都会。但其地位的重要性,也使其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北有匈奴、南有吐蕃、西有回鹘,还有羌人环伺——皆虎视眈眈,意图控制这片绿洲与通道。为巩固统治,唐朝在此设立了河西节度使,这也是全国首个节度使职位。陈小玲介绍,“节度使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军事防御,更深远地影响了此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制度深刻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成为历史巨变的一个端口。”

特展中的一件件文物,合力挑破文学想象的面纱,拼贴出一个真实的凉州:它不只是边塞诗中的苦寒之地,而是多元文明交汇的熔炉,是古代中国通往世界的门户,是制度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实验场。它见证了多元文化碰撞、渗透与融合的壮阔历史进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