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读书周刊|对话阎晶明:鲁迅研究没有终结时,只有不断的阐释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8 11:21:00

鲁迅先生去世已经89年了,但他似乎还活在我们身边。今年夏天,鲁迅热度持续,一边是上海书展上鲁迅文创大放光彩,另一边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墙画持续引发了包括禁烟的社会议题、版画中的鲁迅、鲁迅生平研究等多方面的讨论。

学界对鲁迅的研究、重述步履不停。日前,中国作协副主席、鲁迅研究专家阎晶明先后出版了从“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视角切入研究的《同怀》和从“多重身份”出发立体呈现鲁迅的《鲁迅小全集》。鲁迅研究、文集浩如烟海,他如何重读大先生?日前,阎晶明接受了记者专访。

《鲁迅小全集》是一部“非常6+1”

小而全很难但必须为之努力

就一般读者而言,能啃完一万多页七百余万字《鲁迅全集》的人恐怕并不多,因而对鲁迅作品的各种编辑出版似乎一直没有停歇,有各种各样的鲁迅作品集在书市上展现,不同时代、不同结构的读者对鲁迅阅读有着差异化的寻求。

2025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与阎晶明继续合作,从“身份”这一特别的角度出发编辑出版六卷本《鲁迅小全集》,“我以为这也是出版社近年来致力于鲁迅传播方面的又一新举措,值得尝试。”六卷本中包含收录经典小说名作的《小说鲁迅1》《小说鲁迅2》,收录散文、诗歌名作的《诗文鲁迅》,收录杂文的《思想鲁迅》,收录生活化文章的《生活鲁迅》,收录鲁迅与亲朋好友通信的《真情鲁迅》,此外还有收录鲁迅书画、手稿、设计作品的别册一本《艺术鲁迅》,阎晶明将之称为“非常6+1”的方式,“总体上,我以为鲁迅作品的编选出版琳琅满目,要在其中找出新路实在很难。但既然我们要重新编选,就一定要做到既有新的思路,又有选择依据。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同时,尽可能体现自己的新意。”

在选择作品上,阎晶明提出几个来源,一个是鲁迅在世时自己曾经编选过的作品,二个是历年来重要文学选本的入选篇目,在此基础上还要适度考虑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举个例子吧,《鸭的喜剧》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历年来似乎受关注度并不高,但鲁迅做‘自选集’时收入了这篇,那我们就不必讨论将其纳入。有的作品如小说《明天》,似乎没怎么入选‘选本’,但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显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且可读性很强,我们以为也可将其收入。”

这六个小册子的命名让阎晶明和编辑组犯了难,总觉得怎样定义都不准确,其中也就难免有“只好如此”的无奈时刻了,比如关于鲁迅杂文的两册,其中之一的重点,是选编鲁迅对国民性的揭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与论敌进行论战的杂文,但又不是主题性选编,不可突出某一主题。最后以“思想鲁迅”命名,也是想体现一种总体性特征。另一册是努力将鲁迅杂文中艺术性突出,诗意色彩鲜明的作品集中于一册,让读者感受鲁迅杂文战斗性的同时所具有的不多可得的艺术性。“我们称之为小全集,就是要努力做到既要小还要全,小是指篇目要严格甄选,全是指还要在并不多的篇目中彰显出鲁迅思想、艺术的方方面面。这很难做到,但必须为此努力,使心向往之变成现实努力。”

曾以为早已说尽的话题仍有重说的必要

如果说《鲁迅小全集》是面向全年龄段读者的一本“鲁迅文学快速入门”,《同怀》则是阎晶明对鲁迅研究和党史研究的一次重要补充。《同怀》以严谨考据与散文笔法交融的独特风格,从“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这一独特视角切入,聚焦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陈赓、瞿秋白、方志敏等中国共产党人和鲁迅的多方面交往或交集,体现出“神交”的呼应与境界,升华为“同怀”的相知与相通。从一个重要侧面突显鲁迅的精神品格,鲁迅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中国共产党人对鲁迅的信赖、对鲁迅形象的维护、对鲁迅作品的熟稔。

“我写《同怀》中的系列文章,动因就是,我们曾经已为早已说尽的话题,甚至是曾被放大的话题,如果再重新来看的话,仍然有重说的必要。”在百年的鲁迅研究中,随着时势和文化思潮的变迁,鲁迅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时代性、阶段性,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交集是一个老话题,如何在还原历史真实与印合当代价值中寻求平衡并准确的表述,阎晶明也有自己的思考:“任何研究都不可能不带有当代视角,不可能不对个人认为的当代问题做出回应。相对而言,思想家鲁迅、文学家鲁迅、人间鲁迅,在当代鲁迅研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不间断的研究与阐释。但革命家鲁迅,鲁迅与同时代政治人物关系的研究,似乎就要略被淡化。然而这一点对鲁迅研究而言不可或缺,十分重要。”在写作上,他有一个“四不”原则,即不回避,不拔高,不淡化,不夸饰,有则详述,无则不“加”,“我们不能以小搏大,甚至无中生有地编造故事。失去事实之真,也就失去学术研究最起码的真诚。”

如何看待当代鲁迅热

聊到鲁迅,当代的鲁迅热是很难回避的话题,从文学、影视剧到文创周边、网络流行语,鲁迅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为了一种表达自我态度的流行符号。在阎晶明看来,鲁迅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鲁迅作品具有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鲁迅的写作从来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现实,从来都在呼应着时代之需。为了回应现实,甚至为了响应时代之需,他甚至不惜收敛、牺牲自己可以更好发挥的艺术。然而让人感慨的是,正是这种强大的现实性,这种强烈的时代之声,却更使其作品不断得到未来回响。越是网络时代,鲁迅却越是火热。这种热具有强大的自发性特征,不是鲁迅研究助推的结果,而是读者阅读带出的热潮,是鲁迅作品中的深邃、复杂的思想,充满意味的文学语言带来的效果,产生的吸引力。我以为这是当代人给鲁迅研究提出的启示和命题,鲁迅研究没有终结时,只有在不断的发现中进行不断的阐释。”

当然,围绕鲁迅各式各样的讨论和解读并非都是合适的,其中有不少存在过度戏谑和八卦之嫌疑,需要加以匡正,“在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经典作家的魅力主要来自于作品,理解鲁迅,需要我们认真地、深入地阅读鲁迅作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是伟大的革命家,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为民众的觉醒而呐喊,带着个人深刻的思考回应与国家、民族、时代相关的现实问题,以笔为刀为枪,以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战斗,鲁迅杂文的力量正来源于以具体的对象描画出某种普遍的世相,“碎片化的热议不能说没有意义,它们让对象保持了热度,逗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追踪、阅读。同时,避免简单重复和以讹传讹,则需要在阅读作品的进程中深化认识,纠正错谬,真正理解一个经典作家的人生世界和艺术世界,以给我们自己带来真正的人生启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