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与 “倪夏班”的国庆长假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7 14:46:00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倪夏班” 没闲着 —— 先去福建沿海慰问部队,又到上海参与长三角艺术展示,之后还去了苏州昆山、南通通州和启东,给基层老百姓演相声。短短几天,他们连演了 12 场。团队创始人倪明常说:“只要老百姓喜欢,我们去哪都行!” 他现在是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主席、江苏省曲艺专业委员会主任,而 “倪夏班”,是个专门做公益相声的团队。
倪明小时候就特别迷相声。1979 年高中毕业,他没考大学,一门心思想学相声。为了拜师,他甚至用针扎破手指,蘸着血给侯宝林先生写了封信,说自己多喜欢相声、多想学,可惜没成。后来他去当兵,在连队里,一边练军事技能,一边琢磨相声,还照着军营生活写段子,休息时给战友们演,大家都叫他 “军营笑星”。部队领导看出他有这本事,把他调到战士文艺演出队,他在那吹拉弹唱都练,很受官兵喜欢。
1982 年退伍后,倪明回盐城老家,进了机械厂当翻砂工。上班时好好干活,下班就钻到相声里,写段子、看资料,休息日总泡在市图书馆抄素材。1984 年盐城搞 “七一” 文艺晚会,倪明要演自己写的《颂歌献给党》,可临上场前,搭档突然来不了了。有人给他推荐了夏文兰 —— 当时 19 岁,在绣花厂上班,嗓子好,常去市文化宫演出,和倪明也认识。倪明再三请她帮忙,夏文兰答应救场。没想到,两人的 “男女相声” 一演就火了,台下掌声特别多。
之后,两人常一起演出,慢慢走到了一起,结了婚。没过多久,盐城市里觉得他俩是人才,把他们从工厂调到盐城文化馆,这样他们就能专心搞相声了。倪明知道要学好相声得多学,后来去天津参加 “首届全国曲艺培训班”,听侯宝林、马三立这些老先生讲课,还跟陈寒柏他们交流,学到不少东西。
1990 年重阳节,姜昆带中国广播艺术团来盐城演出,看了倪明和夏文兰的相声,觉得他俩不错,又佩服他们对相声的认真,就收了他俩当徒弟 —— 还是唯一一对夫妻徒弟。有了姜昆的指导,他俩演得越来越好,还拿了不少相声比赛的奖。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倪明和夏文兰就凑起了 “倪夏班”。这团队挺特别,成员不是专业演员,有医生、私企老板,还有普通职员,都是因为喜欢相声才聚到一起,演出不赚钱,就是给大家送乐子。他们不光演传统相声,还加了快板、小品、魔术这些,老段子像《学聋哑》《口吐莲花》会改改,加些现在的事儿,新段子比如《唱响大运河》《初心不忘一百年》,也都是贴近生活的。
去上海演出时,他们也遇到过麻烦 —— 上海人听惯了本地的 “独脚戏”,北方相声的话有时候不太好懂。倪明就带着团队找上海的滑稽戏演员毛猛达、沈荣海请教,看他们的《石库门的笑声》学经验,演出时加些沪语和上海的事儿,慢慢就受欢迎了。从那以后,他们连续五年去上海,2025 年正月还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办了相声专场,票很快就卖光了,台下坐得满满当当。
2019 年夏天,“倪夏班” 受海南那边的邀请,去慰问海警和海口市民。去之前,他们专门查了海南的风俗,写了适合当地观众的段子,演出时加了海南的特色。后来倪明又去海南办过几次曲艺讲座,教大家学相声。
这几年,海南正全力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倪明觉得北方相声在这儿能有市场,就常带团队去海南演出 —— 在海口文化馆加海南俚语,在海警中队没话筒就用矿泉水瓶当话筒,照样演得热闹。现在也有海南的年轻人喜欢上相声,加入了 “倪夏班”。
倪明和 “倪夏班” 这些年就这么跑着,从福建、上海到海南,从部队、社区到乡村,哪儿需要就去哪儿演。在倪明的心中,“倪夏班”不仅仅是一个相声团队,更是传递欢乐与温暖的文化使者。他和团队成员们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诠释着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对公益事业的担当。从大江南北到海南大地,“倪夏班”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欢笑将永远回荡在人们心间,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发展相声艺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