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杨振宁与南大学生谈做人、做学问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9 13:57:00

作者:方延明(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生前多次做客南京大学,他称南京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几所大学之一,无论从哪方面找出五所强校,里面必有南大。

 图为杨振宁在南京大学看望居里夫人的研究生、吴健雄的老师施士元教授。

杨振宁曾经表示:“我第一次来参观南京大学是1972年,那个时候我来了还看见我从前在西南联大念书的时候的几位老师。那个时候他们在南京大学。以后我来过很多次,尤其是80年代90年代。所以,我跟南京大学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我长期在南京大学从事宣传工作,曾三次采访杨先生。先生和蔼可亲,谦谦君子,中国古诗辞歌赋,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这篇25年前采访杨先生的专访,是我连续听了杨先生几场学术讲座后写成的,当面送给杨先生审阅。先生边看边回答我的提问,经杨先生审定后发给《中国教育报》,报纸在一版整版刊登,社会反响很大,被广泛转载。今天,特意由我学生的公众号推出,权作深深的悼念。

春风又绿江南岸

从4月2日至7日,世界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杨振宁先生应邀到南京大学作“华英讲座”开坛主讲。先生所到之处,周围总是有一拨一拨的大学生。78岁高龄的杨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和年轻人交谈,看大学生的文艺节目,为大学生演讲,谈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希望年轻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这个大时代去共同创建一个美好的中国……南大人还记得,1997年5月27日上午,杨振宁博士受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当新任校长蒋树声教授为他佩戴上一枚鲜红的南京大学校徽时,杨先生说:“我是南大人了。”有同学问他:“你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不无自豪地说:“我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改变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自卑感!”全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当天在浦口校区他充满希望地对大学生说:“尽管中国大陆目前很多硬件还不尽如人意,比如浦口校区的电梯也没有美国学校的好,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科技还是史无前例地发展起来了。“与之相应的历史事实是,中国人在科技上的自卑感没有了,外国人也不敢小觑中国人。国防武器的成功震惊了世界,原子弹、氢弹、火箭、卫星这些成果给西方人的震惊,也不是在座的年轻人所能完全理解的。此外,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杰出表现令美国人侧目。先是台湾、香港的留学生,改革开放后是大陆的留学生,在美国高等学府总是被众多师生赞叹,赞叹他们勤奋、刻苦、聪明。“中国有数不清的可以造就的优秀青年。“儒家传统中的保守性所造成的封闭现象已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对科技的热忱,有了这个热忱,中国科技前途光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20年来举世公认的奇迹。到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会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看法太乐观了,中国尚且面临着诸般困难和问题。对此我都考虑过。我的回答是:只要看中国在20世纪的发展。中国在20世纪碰到很多困难的问题,可是在这些困难和问题面前,中国科技还是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道理很简单,科技发展的四个条件人才、传统、决心、经济支持中国都具备,因此我对中国科技发展抱极其乐观态度,充满信心。”他的这些讲话极大地鼓舞了莘莘学子发愤学习。整整三年过去了,杨振宁先生又来到南京大学,他分别在浦口校区和鼓楼校区为数千名学生作了题为“美与物理学”“我是怎样学习物理”的报告。他再次来到浦口校区,在“名人园”特意种下一棵树。他说,我的根在中国。看到三年来的巨大变化时,老人感慨万千。当他了解到有的学生嫌浦口校区设施还不太完备,甚至影响学习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现在的条件比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好多了,你们现在4个人一个宿舍,我们那时40个人一个宿舍,条件没法与现在比,艰苦得多,但仍然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关键看图书、设备,有没有好的老师。中国大学一些老师上的课,绝不比美国的差。他欣然为浦口校区题词:“年轻人和新校区是南京大学的未来。”

论学界先辈,悟治学奥妙

在“美与物理学”的演讲报告中,杨教授主要讲述了他非常熟悉的两位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狄喇克和海森伯。他用诗一样的语言,纵论两个人不同的治学方法,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从中自然受到深深的教益。“读狄喇克的文章,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他有他的想法和思路,只要你懂了,一步接一步往前走,没有歧途,常常会提出非常深刻的结论。他的文章,逻辑性强,充满了新奇。他的著作是‘神来之笔’,话不多,看他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清澈见底,没有一点渣滓。狄喇克认准的方向,不容易改变,即使是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反对,也不改初衷,他所发现的反粒子理论就是最好证明。读狄喇克的文章你是感叹,感叹之后,你就不要再做什么了,因为凡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了。”“海森伯也是一个大物理学家,他20来岁就才华横溢,受到世界瞩目。但是他的文章的风格与狄喇克截然相反。海森伯的文章同样出其不意,具有独创力量,但是读起来朦胧、绕弯子、有渣滓,对的、错的交织在一起,如果你能把他错的东西整理、发挥一下,就是大物理学家了。”为什么狄喇克和海森伯的风格有如此差异呢?杨振宁先生说:“当今物理学的研究,如果从层次上讲,可以分为实验(一)、唯象理论(二)、理论架构(三)、数学(四)。因为狄喇克数学素养很好,他是从四到达三的,而海森伯数学不好,是从一、二到达三的。而爱因斯坦是一、二、三、四都搞,他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内几乎纵横物理学的所有领域,所以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还谈到他的老师费米、泰勒。“费米上课很认真,他每次都认真备课,一个理论、一个公式推敲了之后,找出一个最好的想法。听费米的课,既容易又难,你认为你都懂了,然后你又不懂了。他用最平易的语言把很深奥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似懂非懂的时候他已经车载斗量地送给你了。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他讲的话,都是经过研究的,是可信的。他把物理学的一些东西都装在脑子里,知识面广、知识可靠。并非他的记忆力一定很好,他的方法是把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都归纳成一些公式或一个曲线,一旦需要某个点上的数据,很快就可以计算出来。他后来主持研制原子弹的重要工作,取得成功。泰勒就不一样,他的思想是奔放的,见解多极了。他上课是不准备的,课堂上常常讲错。他不怕在别人面前丢丑,只要你讲得对,他马上就改正,再继续前进。纵然有90%常常是错误的,哪怕10%是对的,这10%你若发挥下去则不得了,常常是很重要的。听他的课,也不是没有好处,有时课堂上他意识到讲错了,就会考虑如何退回去,应该怎样做,在这种时候,你就可以学到他的思路。”

寄厚望于年轻人

杨振宁教授尽管已经78岁了,可他仍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每次演讲完之后,他都要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同学们当场提出的问题。有位物理系的同学讲:“有人说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好比一座非常宏伟的殿堂,不可能有大的动作,剩下的工作只是后人的修修补补,你对今后的物理学的发展是怎样看的?”杨先生说:“我认为讲物理发展到今天只能是修修补补,是非常荒唐的。物理学的发展仍然是很光明的,前沿课题非常宽广。当然,不同的时间里,人们愿望也不一样,以后的方向不一定是过去的热门。比如,我在20年前就讲过,粒子物理今后发展就困难重重,不是因为有些问题没讲清楚,主要是因为费用太高。但在介观物理、超导、量子力学等方面还是有许多奥妙无穷的东西。特别是介观物理方面,发展的空间大极了,一个重要的突破都会给人类带来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对年轻人来讲,最主要的是把握好方向,哪个方面可能有大成,就向那个方面努力。当然,这样努力并非一定就能获得大成。做学问是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我很欣赏中国两句古语*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做学问没有扎实的了解,出一二天风头可以,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每一个领域都有很多不同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不同的人、不同的品位,有种种不同的方向、方法。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当然可能后来常常是错误的。但是随风而飘,没有见解,是不会走多远的,也做不出重要成果。爱因斯坦的最可贵之处就是经常讲出别人不敢讲的话,做出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在回答一位学生提出的“诺贝尔奖离南大物理系还有多远”时说:“中国有很多很聪明可以造就的人才,又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再加上决心。现在,这三个条件对中国和南大来讲都已经基本具备,南大有些实验室与世界最好大学已差不多少。得奖倒不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如南大在几个领域有顶前沿的工作,那在不远的将来就一定会发展。南大过去十几年中培养的学生有些已经是很强的了。有一个夏志宏,现在在美国,他解决了一个100年来天体力学中没解决的难题一‘邦勒卫猜想’,是研究天体力学中非碰撞奇点的存在性。他极有可能得菲尔兹奖,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人们常把它称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还有一个南大培养的学生叫田刚,在世界微分几何领域是公认的青年领袖。我想再过10年,我再到这里演讲,希望在座的同学中有那一位让我提出来做第三个!……”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杨振宁教授还告诉学生要严谨。他说,他二十几岁时,在美国作的第一个学术演讲,听完讲演后导师泰勒希望他能立即修改一下去发表,但杨振宁考虑到消项时误差有点大,怕万一不太准确,所以就没有发表,直到今天,他的老师90多岁了还健在,杨振宁也78岁了,还没有发表。

科学与艺术的共鸣

杨振宁先生非常关心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特别是文化艺术教育。4月5日,他专门参加了南京大学与南京博物院共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揭牌仪式。杨振宁对此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有利于培养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杨振宁先生对文学艺术有很深的造诣,他在参观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时说:“人是多方面的,每一个学生对于美,对于艺术如果有些了解的话,对于他个人及以后他与社会的关系都有很好的影响。”在观看南大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应届毕业生朱圆圆古筝演奏会后,杨振宁先生走上台去祝贺演出成功,他动情地对台下近2000名大学生说:“今天晚上我真的对这个节目发生了兴趣,刚才听的《春江花月夜》是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它的音节、对比、对称、重复,是诗的经典,对于中国诗的发展是一个序曲,然后一直到盛唐。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20世纪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也是一个序曲。到21世纪,主题的发展还是在将来,在台上台下的年轻人,在座的大学生都处在一个大时代,希望你们团结起来,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做出一件值得做的大事情,去创造一个美好的21世纪的中国。”         (原载2000年5月14日《中国教育报(社会周刊)》一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