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3》藏着“镇院之宝”,灼光灿灿金简是武则天晚年心愿卡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3 12:07:00
在古装悬疑剧的创作中,历史文物往往是勾连虚实的绝佳纽带。河南省文旅厅近日发微博认证,正在热播的《唐朝诡事录3》便捕捉到这一创作密码,将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武则天金简化作推动剧情的核心线索,在第九集成佛寺案中掀起层层波澜。这枚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文物,既成为揭露阴谋的关键证据,更以“真实原型+虚构剧情”的叙事手法,让朝堂权斗、民间奇案与历史底色形成奇妙共振,构建起极具张力的故事肌理。
金简作为阴谋漩涡的引爆点
在《唐朝诡事录3》的叙事架构中,金简绝非简单的道具陈设,而是贯穿成佛寺案的“剧情引擎”。第九集里,这枚看似普通的金属简牍意外现身,直接将陶伯(李凤前)的隐藏身份与核心阴谋公之于众——他多年蛰伏,实则是为阻止武则天“赎罪复生”的计划。随着调查深入,金简背后的线索不断延伸,不仅牵扯出数起少女失踪案的真相,更将矛头直指朝堂深处的权力博弈,让民间奇案与宫廷暗斗形成闭环。
编剧对金简的剧情功能设计极具巧思。它既是陶伯阴谋的“绊脚石”,也是主角团破解迷局的“钥匙”:金简上的特殊纹路与成佛寺的壁画暗藏关联,其出土位置又与少女失踪的案发地形成地理呼应,每一处细节都让这枚信物成为串联线索的关键节点。更精妙的是,金简所承载的“赎罪”寓意,与陶伯的复仇动机形成鲜明对照——武则天试图以金简赎罪,陶伯却视其为“复辟象征”必欲除之,这种理念冲突让剧情的戏剧张力倍增。
一枚金简背后的女皇心事
剧中金简的厚重感,源自其真实可考的历史原型。世所罕见的武则天遗物直到今天依然灼光灿灿,1982年的登封县嵩山峻极峰,当地农民在山间发现了一枚金简。它造型规整,整体无纹饰,却刻字精美,排列整齐,以娴熟的平錾手法点刻成字,均匀紧凑,宛如墨书,表现出极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后经专家鉴定,这是唐代武则天遗留的唯一一件,与她本人直接有关的可移动文物。唐代统治阶级多使用金器,既符合尊贵的身份,也与他们希求延年益寿有关金简正面錾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大周国主武曌”点明了投简人的身份,从简文“好乐真道,长生神仙”中可以看出武则天的信仰,“除武曌罪名”,是请求解除灾祸、获得长生的用语。根据内容,可以认定这是武则天所制的投龙简。求除病消灾,长生成仙,这是武则天晚年向上天祈求的心愿。
这枚金简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上面有5个武则天自造的“异体字”。武则天喜好标新立异,曾自创多个异体字,体现了她的统治思想。如武则天自己的名字“曌”字,意为日月当空、光照万物,而“圀”字较为曲折。据《正字通》记载,“有言‘国’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但改后像武氏被困,于是又改为“圀”,意为国家统御八方,八方之民悉为掌握。“日”“月”“臣”也各有寓意,武则天通过造字宣扬她的治国方略,传达她对于国家、人臣、天地的思想,树立作为人君崇高的地位。可由于这些字既复杂难懂,又背离了中国传统汉字的成字原则,所以武则天退位后就不再使用,直至今天已销声匿迹。
历史底色与虚构剧情双向赋能
从历史博物馆到影视荧屏,武则天金简在《唐朝诡事录3》中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活化”。事实上,以真实文物为创作锚点是《唐朝诡事录》系列一以贯之的创作传统,前作中的多件文物复刻案例,既保证了历史细节的准确性,也让悬疑叙事更具文化厚度。比如“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严格复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这件唐代铜镜以金银平脱工艺打造,镜背四鸾鸟衔绶带的纹样象征“长寿吉祥”,剧中将其设定为关联权贵秘辛的关键信物,既保留了文物的工艺细节与文化寓意,又通过虚构剧情赋予其悬疑属性,实现了历史价值与叙事功能的统一。
在系列续作《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中出现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则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原型。这件金碗采用唐代成熟的捶揲工艺,外壁莲花瓣纹中融入西域文化元素,是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实物见证,剧中将其作为跨国贸易案件的核心线索,既还原了金碗的造型与工艺特点,又以文物的“国际性”暗合剧情的跨地域叙事。此外,剧中关键道具“独孤信印”,其原型为大名鼎鼎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这枚西魏时期的多面体印章可区分公文、上书、书简等不同用印场景,剧中对其形制与功能的呈现均与文物史实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前作中部分文物复刻还与唐代文献形成呼应。《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仵作之死”案中出现的“放妻书”,其文本格式与措辞参考了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真实放妻书文献,这种“文物原型+文献佐证”的双重考据,让虚构剧情更贴近唐代社会生活真实面貌。这种将历史文物从博物馆“请”进剧情的手法,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唐代文化的魅力,更让悬疑故事有了坚实的历史根基,这正是“唐诡”宇宙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剪辑 戴哲涵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