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逝者|王火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写入《战争和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10:22:00

据媒体报道,茅盾文学奖王火先生于23日晚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去世,享年103岁(虚岁)。

王火,祖籍江苏如东,原名王洪溥,1924年7月生于上海,他是真实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批中国记者,还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写入其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中。

王火父亲王开疆,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曾为政法界要人。六岁时,王火父母离异,他随父由上海迁居南京,“自此陷入情感上的贫瘠,步入压抑而寂寞的少年时光”。

王火小学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中学就读于上海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和四川江津国立九中,1944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

王火离开南京是在1937年,关于他的童年经历,被他写入自传《失去了的黄金时代——金陵童话》中。对于那段历史,他后来回忆:

我六七岁随父亲王开疆来到南京。父亲是与时俱进的人,吃不起饭了,就去拜见晚清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加之他勤学肯干,后来进入到大生资本集团担任高管。再后来,他与友人聂海帆创办三吴大学,积极掩护参与救亡运动的学生。他发誓不为日本人服务,最终蹈海明志,这对我有很大冲击⋯⋯

王火再次到南京,是在1946年2月,参与报道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当时王火还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未毕业的学生。但“新闻系的王研石教授是重庆《时事新报》总编辑,他给我一个‘上海、南京特派员’的名义,让我采访写稿”。

在审判中,王火见到满脸刀伤、用蓝灰色围巾半遮面目的李秀英,作为幸存者,她要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作证。

庭后,王火约访了李秀英,并实地勘查验证。此外,王火还访问了一批在南京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见证人。1946年11月,王火以笔名“公亮”在《大公报》上发表了长篇通讯《被污辱与被损害的——记南京大屠杀时的三位死里逃生者》,文中三位幸存者分别是李秀英、梁廷芳、陈福宝。在公审谷寿夫前,陈福宝曾带检察官陈光虞等到五台山下寻找指证当年日寇活埋中国人的地方,挖出了一批发黑的骸骨,王火是在场的记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王火开始使用“王火”这一笔名。据作家蒋蓝文章披露,这源于高尔基的一句话:“用火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王火当时就觉得,“火”字简单又是红色,还可以烧毁黑暗的旧世界。

1951年,此时已经到上海总工会工作的王火准备创作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抗战、解放战争为素材的长篇小说,这就是后来的《战争和人》。

1961年,历经10年,王火终于完成120万字的初稿,但在特殊年代,这部手稿被他亲手毁掉。

1980年夏秋之际,56岁的王火开始动笔重写这部小说。为了写好它,王火特地到南京、苏州等地实地走访。

1985年5月,为救一名落入深沟的女孩,王火头部撞到钢管,最终导致左眼视网膜严重受伤。《战争和人》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但不久,王火左眼旧伤破裂,最终失明,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完成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写作。

1993年,《战争和人》三部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关于这部书的写作,王火生前回忆:“上百万字的原稿在特殊时期我被迫亲手毁掉了。时代清明了,我又燃起了希望之火,我想起了李秀英这样的人,不书写他们,我毕生难安。”

《战争和人》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中“庄嫂”原型就是李秀英。“我在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中写到庄嫂在南京大屠杀中那惊心动魄的遭遇,基本也是通过对李秀英采访获得的印象生发而成的。”

1990年,王火到访南京,本想见一见李秀英老人,但最终因故没有实现,而李秀英于2004年12月4日不幸病逝。

王火与南京的关系不仅于此。据其生前回忆,他的父亲早年在南京购有一套别墅,“慨然把房子提供给《新华日报》社无偿使用。当然为掩当局耳目,也签订了一个租赁合同。这个时间我查阅了一下,《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是1949年4月30日,但应该追溯到1937年秋和1946年夏。那时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决定,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曾先后两次在南京筹备出版《新华日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破坏,未能实现⋯⋯”

王火在复旦大学毕业时,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曾给他一笔奖学金,欢迎他赴美深造,但王火主动放弃了。“抗战胜利那年,我与中共地下党员有了密切的交往。我以笔为枪,积极投入抗战,还曾秘密协助地下党在南京等地恢复 《新华日报》 的工作。”

解放后,王火参与筹建上海总工会、劳动出版社,创办《工人》半月刊 ,1953年调至全国总工会,在工人出版社任编辑组长兼通联组长,后在《中国工人》杂志社任主编助理兼编委。1961年任山东临沂一中副校长,1983年10月调入四川人民出版社,并创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离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整理报道

见到你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