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点”焕发新活力,浦口火车站街区推出“背影百年”系列文商旅活动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13:42:00
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被世代传诵,更需要在时代的演进中被不断赋予新的生命。作为朱自清先生《背影》的文学原点,浦口火车站早已超越地理坐标,成为一处令人心向往之的情感寄所。在《背影》问世百年之际,浦口火车站街区以一系列公共活动,将文字中的情感温度与精神厚度化为可触、可感、可共鸣的城市风景,让经典真正走入公众心间,完成一场跨越百年的情感共振。
![]()
一篇《背影》,让朱自清的父亲走入千万读者的心间,也映照出每个人自己父亲的模样。11月22日下午,由浦口火车站街区主办的“文学漫步·记忆拾光”活动,在浦口火车站文化旅游区大草坪温暖启幕。当代作家、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汪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祁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刘彬等专家学者以《文学里的烟火记忆》为主题,围绕《背影》的文学创作展开对话,与读者朋友分享自己的独到理解。
![]()
在汪政看来,《背影》所引出的代际关系,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拿捏住了人心最柔软的东西。任何时候只要轻轻一触碰,就让人像朱自清当年在文章里所写的一样,几次留下很复杂的承载着好多情感的眼泪。浦口火车站街区因为朱自清父子曾经走过,留下脍炙人口的背影,成为一个具有文学和情感特质的空间,这也是浦口火车站街区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显著特质。
![]()
重温《背影》,鲁敏感触颇多。她指出,抛开社会关系,在亲密关系中的角色最能够触动人的心境,因为所处的环境会决定感情的浓度。《背影》之所以能从个体记忆成为国民记忆,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亲情,存在最大公约数的情感约定,所以“父亲买橘子”成了年轻人爱玩的一个梗。老火车站、小橘子这种具体的空间、实物,也成为一种情感寄托。
![]()
祁智表示,每一次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都会想起自己的父亲。100年并不遥远,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温度和他自己的心跳。其实很多人的父亲都是这样的,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在传统社会中,确确实实要理解父亲的不易。包括朱自清先生在内的很多作家在描写人物时,都经过了巧妙的深思熟虑,情感凝聚到笔尖,一刹那流到纸上。
![]()
刘彬指出,《背影》是在浦口火车站空间中生产的作品,空间承载了文化记忆,朱自清的《背影》虽然已经远去,但魅力却历久弥新。他强调,新文学理论奠基人周作人曾讲过,新文学追求的是普遍和真挚,背影就是这样一篇表现了普遍真情的真挚文章。正因为这种普遍和真挚,所以每个读者都能从背影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和自己的父亲。
三行短诗,千钧父爱。今年10月,浦口火车站街区在小红书与微博发起“致百年背影的父亲三行诗”征集,吸引全国近千份真挚投稿。当天,浦口火车站街区同步举行“致百年背影的父亲三行诗”公共艺术行动,以浪漫诗篇走近文学,走向真挚的情感现场,向深沉父爱致敬。以诗为媒,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牵挂、感恩与思念,如暗涌的河,静默,却载动千言。
在浦口火车站旧物仓小广场,“月台上的时光机”百年车站记忆展正静静等待着寻访者。展览以五大板块,织就一幅绵长的岁月画卷。老车票、工牌、旧器物、泛黄照片……每一个旧物都是一枚记忆的琥珀,让穿行其间的市民与旅客得以拾取时光的碎片,聆听历史的回响。重新读懂百年车站从沉浸式旅程开始,现场观众一秒穿越旧时光,走近这一城市坐标。
今年以来,浦口火车站街区围绕文学主题持续丰富业态、焕活空间,“背影百年”系列活动自春季起便陆续展开。4月到5月,浦口火车站街区联合新华日报社、省摄影家协会发起“背影的重量·脊梁的温度”主题摄影,吸引许多摄影师追光逐影。当成百上千张作品汇聚在浦口火车站朱自清广场,亲情有了可以触摸的形状,光影也成为传递诗意、守护记忆的方式。季节悄然更迭,步入深秋,“一起拾秋光”活动成为秋日收获的沉浸式体验。无论是谷堆间丰收的馈赠,还是市集里流淌的暖意,都在悄然唤醒对《背影》中那份朴素生活之美的重新理解。据悉,“背影百年”系列项目将贯穿2025全年,从线上到线下,从影像到文学,从公共文化到青年行动,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道光。
站在《背影》发表百年的历史节点,我们致敬的不仅是一篇文学经典,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浦口火车站的月台,见证了千万次离别与重逢,也见证了中国人关于亲情、成长与理解的精神传承。当经典连接当下,每一个平凡的背影都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通讯员|巴恬恬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