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榆林 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2025-05-25 17:02:00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扬州,扬子江畔的“好地方”;榆林,黄土高原的“塞上明珠”。从2016年起,因东西部协作而结缘携手,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始了一场跨越1500公里的“双向奔赴”。
优势互补强化合作,招商引资壮大产业,消费帮扶振兴乡村,人才交流凝聚合力,共建共享普惠民生……扬榆对口协作打破单向帮扶的固有模式,进一步拓展广度和深度,走出了一条双向奔赴、携手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8年间,累计实施协作项目829个,苏陕协作资金投资超16亿元,带动榆林当地30余万农村人口增收近10亿元。其中,第四批扬榆协作工作组轮替交接以来,推动落地项目70个,实际到位投资80.83亿元,位居江苏省第一。
这些硬核数据的背后,是扬榆协作交出一份高质量新答卷,是两地矢志打造东西部协作的新典范,是共同谱写为全国大局作贡献的新篇章。
从“输血”到“造血”,黄土高原上演“产业革命”
榆林市清涧县宽州镇韩家硷村的一座现代化厂房里,带着红枣清香的挂面正在清水中翻滚着。这是扬州人戴兴泉投资的俊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建在山沟中的挂面厂俯瞰图
“上百次配方试验,诞生了全国首条红枣挂面生产线,面条既有陕北人偏爱的劲道口感,又融入了扬州面点的精致工艺。”戴兴泉拿起一包刚封装好的红枣挂面说,“产品一经上市,广受消费者追捧。”
成立于2022年的俊雅公司,已成为当地拉动产业、吸纳就业的龙头企业。“我们通过苏陕协作机制,将扬州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与清涧的资源进行有机嫁接整合,助力乡村振兴。”戴兴泉告诉记者,黑毛土猪养殖是清涧县的特色产业,也是他们公司重点发展的项目。
在清涧石嘴驿镇养殖基地,上千头黑毛土猪每天都在“满山”跑。养殖户老马指着自己新盖的砖房,笑出了一脸褶子。“俊雅公司不仅包销,还把我们纳入产业链股东。现在咱也不怕猪价波动了。”吃着清涧荞麦、喝着山泉水的黑猪,无论是生猪肉,还是变身酱香狮子头,它们一路南下,在扬州城被抢购一空。
扬州的资金、技术与市场渠道,嫁接榆林当地的资源禀赋,催生出“东部研发+西部转化”“扬州订单+榆林基地”的扬榆协作模式,一场“产业革命”正在黄土高原悄然发生,折射着扬榆产业协作的深层逻辑。
横山区双城扬州鹅养殖示范基地内,扬州援陕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捐赠的5000只“鹅二代”正在摇头晃脑地嘎嘎叫着。它们的“父辈”是2024年从扬州跨越1500公里落户榆林的“先锋部队”。基地通过扬榆协作横山区联络组全程指导订单养鹅、扬州公司订单回购鹅肉的模式进行养殖,首次投放鹅苗5000只试验养殖,公司实现销售65万元,净利润达2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务工120人次。
与此同时,“扬州鹅”成为绥德秦泰选种养殖公司的“心头肉”。该公司采用“林下养殖+生态放养”和“基地+农户”的模式,年出栏量达5万只,成为当地致富农民、绿色农业的标杆企业。
产业强则经济强。为了增强当地产业的“自我造血”功能,近年来,扬州深入推进“一县一园”产业园区共建机制,大力开展产业合作与项目引进工作,挺起对口协作的榆林县域经济发展的“脊梁”。
佳县食品产业园里,自动化生产线将传统农产品转化为即食枣片、枣酒等高附加值商品,一条红枣产业链正在兴起。
佳县红枣种植历史悠久,但受市场销路等影响,优质资源没能成为优质产业。扬榆协作工作组和广陵区联络组经过深入调研后,最终确定以当地红枣特色产业和康养新兴产业为发展导向,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精准招引相关企业,做大红枣产业。“目前所有建设完成的厂房已全部对外租赁,落户了亘正元集团等一批企业。”园区负责人说。
目前,榆林全市范围内已建成11个苏陕共建产业园区,先后有44家企业入园。这种“一县一园”产业园区被当地形象地称为发展“飞地经济”。通过创新共建机制,扬榆协作工作组构建起“研发在扬州、转化在榆林”“总部在东部、基地在西部”的跨区域产业生态,将“飞地”从单向承载产业转移的“物理空间”,升级为东西部要素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场”。仅2023年以来,已推动落地项目70个、实际投资达80亿元,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已集聚近20家江苏企业的扬榆协作“飞地园区”——榆神工业园区成为江苏先进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区”和榆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一批产业项目半年内实现从签约、开工到竣工、投产,彰显了项目建设的“协作效率”“扬州速度”。
“授人以渔”,扬榆协作激活内生动力
从“输血”到“造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来自大运河畔的扬州挂职干部们带着资金、技术、项目穿梭于榆林的沟壑梁峁间,将一支带不走的“专技人才队伍”留在黄土高原上。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扬榆协作工作组组长马俊表示,通过“三支队伍”的示范作用,育才扶智,真正实现扬榆“千里同好”。
5月18日,横山区魏家楼镇王梁村,扬州援陕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向该村捐赠了5000只鹅苗。未来,这家扬州公司还将向农户提供养鹅的技术支持。作为牵线人,横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扬榆协作横山区联络组组长金川介绍,“扬州鹅”在榆林被称为“致富鹅”。预计2025年,榆林市鹅饲养量将突破20万只,种鹅饲养量达到1.5万只以上,鹅苗供应量超过25万只。未来3—5年内,大鹅养殖屠宰加工及羽毛羽绒生产等全链条产业综合产值可望超过20亿元。
在米脂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播直播推介榆林农产品。陈洁文 摄
扬榆协作工作组以扬州市创建全国消费帮扶重点城市为契机,坚持“联东带西”“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助力榆林打造形成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及17家苏陕协作农产品基地。精心打造集协作历程展示、产品展销、文化体验、电商直播于一体的“榆林印象”展示销售中心,成为榆林农特优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基地;连续4年举办“榆林好产品下扬州”活动,2024榆扬名优农特产品展销会5天销售1200多万元;在扬州开设20家榆林农特产品直营店,建成近2万平方米前置仓,开通扬州—榆林冷链货运专线,物流时效提升40%,实现榆林农产品24小时直达长三角……
近两年来,第四批扬榆协作19名挂职干部深入榆林一线,为榆林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倾情奉献。340名扬州专业技术人才在这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中书写自己的篇章。
佳县第三小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提及两位支教的“扬州老师”,都纷纷点赞。来自广陵区的小学数学老师陈杰和美术老师匡峰,面对简陋的工作生活环境,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带着一腔热情和一份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山区、走访家庭,也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他们慷慨解囊助困的同时,积极联络扬州的爱心人士为留守儿童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支持。
帮扶先扶智,教育必先行。扬榆协作首先抓住教育扶贫这个牛鼻子,将扬州先进的教育理念带进榆林南部区县,组织各县(市、区)派出人员,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助学助困帮扶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关爱活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路径。
在榆林市第十一小学的“青蓝工程”中,扬州名师与本地教师结对,通过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让“自主探究”“跨学科融合”等理念生根发芽。而来自定边县苏州新区希望小学的数学教师张莉艳,2024年赴宝应跟岗学习,写下两万字教学反思。“过去照本宣科,现在我会用陕北剪纸讲解几何图形,孩子们眼睛亮了!”她将新课改理念融入教学,一次次蜕变正是扬州教育帮扶的缩影。
刘小龙和马琴。 受访者供图
来自江都的普外科专家刘小龙扎根榆林子洲县人民医院,两年间两度延长帮扶期,从胆囊手术到胃肠微创技术,他将扬州医疗经验倾囊相授。如今,子洲患者无需奔波千里,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2024年,他的妻子也踏上这片土地,夫妻并肩作战的故事成为当地美谈。
高邮市人民医院的冯晓贺、张飞等医疗专家扎根米脂县医院,不仅带来先进技术,更建立“师徒结对”机制。榆林市卫健委负责人发自内心地说:“扬州医生教会的不只是手术操作,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职业信仰。”
8年来,扬州市选派的71名优秀干部和1150名专业技术人才深入榆林开展教育、医疗、农业技术人才的“组团式帮扶”。同时,榆林市选派236名干部和1108名专业技术人才来扬州学习锻炼,成为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的现实写照。此外,两地对口协作地区的37个乡镇、44个村、31家医院、42所学校建立了结对关系,全市社会各界帮扶捐款捐物累计达7329万元;线上线下拓宽农产品入扬入苏通道,总价值14.89亿元的消费帮扶产品通过苏陕协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第四批扬榆协作工作组全体挂职干部和“三支”人员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其间,举办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班23期,为榆林培训干部、专技人才2400人次;榆林市连续两年在陕西省苏陕协作考核中名列第二;扬州市工作组和7个县区联络组荣获苏陕协作突出贡献集体。佳县代表榆林市和陕西省顺利通过国家东西部协作考核。
一东一西共情,展开两座古城文化交融生动图卷
在绥德县永定公园内,五孔窑洞改造的“扬州市图书馆绥德城市书房”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更成了当地一个网红打卡点。扬州设计团队巧妙融合窑洞建筑的厚重与江南园林的灵秀,170平方米空间内既有《扬州画舫录》等江南典籍,也有《陕北民歌大全》等本土文献。
正在阅读儿童绘本的小男孩目不转睛,戴着老花镜的老奶奶逐字逐句……窑洞书房里的场景让记者倍感亲切。当扬州城市书房这一文化建设模式延伸至榆林市绥德县,也打造出一个南北文化交融、独具特色的新型阅读空间。这座全国唯一的窑洞书房,也成了扬榆协作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
5月17日,看着城市书房里的布置,想到即将在一个多月后回到扬州,挂职绥德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杨荣充满了不舍。“2023年7月22日,我踏上黄土高原,站在绥德的土地,望着无定河,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出发为什么?去了干什么?离开留什么?”挂职期间,杨荣用实际行动书写答案。上任一年内,杨荣走遍绥德15个镇和1个便民服务中心,调研笔记写满3本,推动9家江苏企业落地,协调社会帮扶资金超500万元,并以一本《从大运河到无定河》记录下自己援绥岁月的深情与思考。在绥德老年大学,杨荣推动开办首个古琴培训班,让古朴琴声悠扬在黄土高原,让江南文脉融入陕北风情。前不久,他带领学员举办了绥德历史上首场古琴音乐会。
榆林市委网信办主任、市数据局局长刘斌认为,两地文化建设多维度延伸,让群众深入知晓彼此特色文化。随着扬榆协作的深度开展,扬州元素的文化项目悄然融入了榆林市民生活的日常,扬榆文化交流向更深层次拓展,一幅幅文化共生的图景徐徐拉开。
在榆林市图书馆里,文津阁版《四库全书》与陕北剪纸艺术共处一室,在传统与现代对话、文化交融共情中,扬榆协作成果让当地市民真切感受得到。
2024年,榆林借鉴扬州建成24小时智慧图书馆。榆林赴宝应县挂职的王晓娜,将扬州“田园综合体”经验引入定边县,项目落成时村民高唱信天游。
扬榆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成为苏陕协作乃至东西部协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扬州瘦西湖畔,榆林青年歌唱家吴彩乐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惊艳扬州市民。绥德腰鼓的雷霆之势与扬州木偶的纤巧灵动同台争辉,引得观众席掌声如潮。
文化的不断交融,也催生出两地高涨的旅游热情。扬榆协作工作组成功策划“扬榆情深 共赴阳春”榆林千人团队游扬州活动,圆满完成“扬州千人游榆林”活动,2024年两地游客互送超1万人次;主动对接、全程保障服务中央电视台和住建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文脉春秋·榆林》专集摄制播出工作,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为纽带,书写出“南北共融、山海情深”的时代篇章。
正如榆林市相关领导所言:“这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催化出‘N次方’的聚合效应。”当扬州包子遇见陕北黑猪肉,当江南书香浸润黄土窑洞,当榆林大鹅成了“扬州老鹅”,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在苏陕协作的宏阔图景上奋笔绘就着与时代同行的“扬州印记”。
记者 吴生锋 陈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