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子时评

高校发力规范AI使用,首先应该守住学术标准不放水

来源: 封面新闻

2025-03-07 00:21:17


□蒋璟璟

AI工具已成为不少大学生完成报告、论文的“神器”。一些高校教师和专家告诉记者,少数学生中还出现了利用AI伪造研究数据、进行实验图片编辑、替代自主设计等不当或学术不端行为。某高校作业群里的一份通知显示,老师提醒如果用AI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算0分。近期,不少高校出台AI工具使用规范,国内多个研究团队都在进行AI论文反识别的检测研究。(央视)

高校“控AI”,频频出招。前不久,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旨在明确和规范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其中列举了一系列禁止事项,比如说“禁止在毕业论文结构设计、研究选题等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等等,应该说,这种大范围、高标准的“AI禁用令”,与当下某些学生的AI使用习惯,构成了强烈反差。

而最近,又爆出有高校教师提醒,“如果用AI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算0分。”态度决绝、措辞严厉,字里行间“忍无可忍”的气愤,可说溢于言表。而无论是复旦的“禁令”,还是某些教师的“警告”,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落实难”。学生的论文、作业中,到底有没有用AI、多大程度上使用了AI,校方和教师往往是无从查证的,既然如此,又谈何惩戒呢?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没有高校反制手段,所谓AI使用禁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现实约束力。

不同于论文查重,两两比照、白纸黑字式的“铁证如山”,如今高校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具,来甄别学生有没有使用AI代写。或者说,一些教师会陷入某种“有心证,无实证”的无奈,也即某些学生的作业“一眼AI感”,却苦于“没有证据”——之于此,老师们只能策略性地以“质量不过关”等理由予以打回,而无法就潜在的“学术不诚信”予以必要的追责。设想一下,倘若AI能力显著强于“反AI”能力,那么高校捍卫传统教学秩序和学术纪律的努力,就很难有底气和依凭。

高校规范AI使用,无非两条路径,一个是“用魔法打败魔法”,等着AI论文反识别的检测工具的成熟化,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技术判断”“工具理性”;另一条路径,则是严守把关标准、强化学术要求,把“水论文”“程式化论文”严格卡住,通过凸显“价值判断”“专业理性”来回击投机取巧的试探——当下而言,这或许是高校管理者首先应该做、能够做的。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