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评紫金|“人间永存一粒火,燃尽硝烟星月明”,淮剧《燃尽硝烟》的时代回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0 17:27:00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建湖县淮剧团以一部《燃尽硝烟》,将一段尘封的悲壮史诗搬上舞台。这不仅是戏曲艺术的创新表达,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血脉召唤,一次对和平价值的深刻叩问。
《燃尽硝烟》以盐城建湖县抗日名将陈中柱与妻子王志芳的真实事迹为蓝本,通过“夜别—重逢—寻骸—索颅”四幕结构,构建起个人命运与家国存亡的双重叙事。剧中,陈中柱“宁可断颅,不折脊梁”的铮铮铁骨,与王志芳身怀六甲勇闯敌营的凛然气节,不仅是历史人物的生动再现,更是千千万万抗战儿女的精神缩影。编剧俞思含以女性视角切入,将英雄叙事与情感叙事交织,让扁平的历史文字,一个一个跳跃起来,构建成一幕一幕鲜活的可感可泣的历史场景。
该剧在保留淮剧传统唱腔韵味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舞台语汇,边文彤的舞美设计以写意手法勾勒烽火山河,杨庆锦的灯光运用强化了戏剧张力。在戏剧结尾,王志芳双手捧着装有丈夫头颅的陶罐,走出日本军营,走向日光明朗的远方,剧中人合唱:“愿以此身化长风,拂遍关山九万重。人间永存一粒火,燃尽硝烟星月明。”诗一样的语言升华了这出剧的内核。一级演员李志芬、何敏星等人的表演,既有戏曲程式的凝练,又有人物情感的迸发,尤其是“索颅”一幕中,王志芳与日军的对峙,不仅是生死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尊严的精神之战。
《燃尽硝烟》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敌我叙事。剧中陈中柱与共产党员赵敬之“山高水远,兄弟不散”的情谊,是对民族团结御侮的生动诠释;而王志芳索颅时对日军暴行的控诉,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人性与和平的呼唤。剧终那句“燃尽硝烟星月明”,不仅是对抗战先烈的告慰,更是对当今世界的深切期许——在战火仍未绝迹的今天,这部作品以其人道主义关怀,实现了从“历史回望”到“现实观照”的跨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