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快评 | 叼牙线棒开车被罚:撤销处罚只是第一步,规范裁量才是关键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14 21:47:00
11月12日,“男子嘴里叼牙线棒开车被罚”的报道经媒体披露后,迅速引发全网热议。人民网、光明网等50余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让“交通执法的尺度与边界”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的核心议题。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叼牙线棒是否属于妨碍安全行车行为”的界定分歧。支持处罚的网友认为,驾驶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牙线棒若引发呛咳或掉落,可能诱发交通事故,严格规制所有潜在风险无可厚非;但更多网友表示不解,认为叼牙线棒与接打电话、玩手机等主动分散注意力、影响操作的行为有本质区别,质疑此类处罚过于严苛,有“过度执法”之嫌。
争议的根源,实则是法律条款的弹性空间与执法裁量的模糊边界。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仅明确禁止“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对其他类似行为未作具体界定,导致各地执法尺度参差不齐。法律赋予执法者自由裁量权,本是为了应对复杂的交通现实,但一旦缺乏清晰标准和刚性约束,就容易出现裁量失当的情况。交管部门回应中“如果存在分散注意力、影响驾驶操作”的表述,恰恰暴露了认定依据的不确定性和证据支撑的不足,既未能打消当事人的质疑,也反映出执法复核环节的不够严谨。
最终,该处罚虽以撤销、获得当事人认可告终,但这场“被动更正”的风波,还是让执法公信力与严格执法的初衷打了折扣。正如网民直言,若不是媒体曝光引发舆论关注,这一有争议的判罚或许难以得到纠正,这种“说罚就罚、说撤就撤”的行政随意性,亟待通过制度完善加以规范。
交通执法关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严格”与“精准”缺一不可。此次事件的平息,不能仅停留在撤销处罚的层面:其一,需细化法律条款,明确妨碍安全驾驶行为的具体情形,减少模糊地带,让执法有章可循;其二,要规范执法流程,强化证据意识和复核机制,避免“主观认定”式执法;其三,应拓宽公众监督与沟通渠道,对争议执法事件及时、详尽地公开回应,构建良性互动的执法生态。
一根小小的牙线棒,照见的是交通执法的精度与温度。撤销不当处罚是必要的纠错,但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校准执法裁量的尺度,完善执法规范体系。唯有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边界,才能既守住交通安全底线,又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让执法公信力真正扎根人心,为城市交通治理注入持久的和谐与活力。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