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子时评

【评论】铁路织就能源保供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4 18:08:00

大秦铁路重载列车日均124.5万吨在晋冀大地穿梭,这条“西煤东运”核心通道的钢铁轰鸣,是全国铁路冬季电煤保供的生动注脚。北方供暖季提前到来,能源需求陡增,大秦铁路运量刷新纪录,霍林郭勒车务段日均装车量提高5.05万吨,呼和浩特局集团加强能源运输调度,全国铁路网以“一盘棋”姿态,织就一张覆盖西北煤炭主产区、连接华南用电核心区的能源输送大网,截至11月中旬,全国铁路已累计发送电煤超2.8亿吨,用精准高效的运输,为千家万户的温暖和工业生产的运转筑牢根基。

协同精细,保供网络的“系统密码”。能源运输量巨大背后的支撑,是铁路系统协同作战和精细化管理的双重力量。国铁集团的“一日一图”调度,让西北的煤、东北的粮、华南的零配件自由流动,避免车辆滞留空驶的数据共享,全网统筹的能力,霍林河站“一小时四十分钟完成转场”的效率提升,能直接转化为终端电厂的用煤缓冲时间,执行过程中,从霍林郭勒车务段对“对位、取送、装卸”各环节专人跟进,到防溜铁鞋摆放位置的标准化规范,每个细节的加工都在加速重载列车的周转效率。 更有西安铁路监管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围绕防寒培训、设备隐患排查、运力保障等环节,全链条督导保障运输“不掉链”,这样的“全网支撑小站,小站反哺全网”的良性循环,正是铁路保供高效运转的核心逻辑。

技术机制,破解瓶颈的“双轮驱动”。铁路保供能力想得到提升,技术创新与机制改革必须靠它大力赋能才行,在调度中枢部分,一体化指挥系统里各个车站都有各自的任务区,并能顺畅相接,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帮助,运输计划同用电需求几乎同时到来;在运输一线,因智能装卸设备普遍使用,重载列车技术不断提升,单列运量的纪录不断被打破,最要紧的是“电煤保供专项机制”应用后事情出现改变,优先安排、优先调配空车、“一企一策”连接相关情况,供暖单位不需担忧煤炭运送抵达的时间是否准时,有些区域还达成居民住宅提前三日供暖的目的,靠这种机制更新解决 “运输堵点”,靠技术更新打通 “最后一线”的实践历程,让铁路运输既 “运得多”,又能 “运得快、运得准”。

暖冬稳企,超越运输的“民生价值”。铁路电煤运输的意义,早已跳出物资流通本身,变成守护民生温度和经济稳定的“压舱石”,对普通民众来说,一列列满载“乌金”的列车,意味着寒冬里安稳的暖气,餐桌上温热的饭菜,最实在的民生保障;对企业而言,稳定的煤炭供应既削减了经营成本,又让工厂的机器持续运转,给制造业复苏注入动能,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电厂到珠三角的制造车间,从西北的煤矿到江南的居民区,铁路运输串联起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两端,把“黑色能源”转化成“发展热能”和“民生暖意”。

李鹤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