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戏梦人生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09-18 16:27:00
后台灯光昏黄,我轻轻掀开厚重幕布的一角,便见她正对镜“勾脸”——粉白底色已均匀铺展,一支细笔蘸了胭脂,正沿着眼窝细细勾勒,动作不疾不徐,每一笔都藏着从容与笃定。
“来啦?”她从镜中瞥见我,未回头就打了声招呼——怕一动就搅乱唇边未画完的线条。
“我来看看杨贵妃是怎么‘诞生’的。”我笑着应道,拖过一张旧木椅,在她身旁坐下。她娴熟勾脸,平日里那个风风火火的身影,正一点点藏进浓墨重彩的戏妆后。
你大概想不到,这位即将登台演杨贵妃的票友,退休前竟是大学工科教授。京剧于她,曾是压在心底的念想——忙教学、忙科研的日子里,连哼几句戏词的空当都没有。偶尔与人提起,她总笑着说:“等退了休,非得好好过过瘾。”
她便是我的好友——张老师。
退休后的张老师,像找到了新的“研究课题”,一头扎进票友圈:清晨吊嗓子,午后练身段,对着镜子琢磨眼神流转的弧度,那股钻研劲儿,和当年在课堂上推导公式时一模一样。唱、念、做、打,每一样都下足了苦功,硬是凭着一股韧性琢磨出了门道。她扮演的杨贵妃,曾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过——屏幕里的贵妃,嗓音婉转清亮,眼波柔媚流转,水袖款款翻飞,举手投足间,竟真有几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韵致。
张老师痴迷京剧,她的老伴老丁不仅不反对,还成了她的“头号粉丝”兼“后勤部长”。票友排练,他总是默默坐在角落,端茶倒水、拍照录像;张老师念叨着想听梅兰芳大师早期唱段的纪念版CD,那碟片在市面上早绝迹了,老丁去深圳出差,用旧报纸裹了好几层,把那套CD小心翼翼揣回了家。“不知道他托了多少人,跑了多少旧货市场。”张老师说这话时语气平淡,眼里的笑意却藏不住。老丁在旁听着,只憨厚地笑,仿佛那不过是顺手带回来的一袋糖炒栗子。这份支持从不是甜言蜜语,而是把她的“小爱好”,真真切切当成了自己的“心头事”。
如今他们为照顾孩子住在北京,每年却总要回南京几趟,和老朋友们聚聚。每次见面,饭桌上总能听张老师抑扬顿挫地讲票友社的趣事:哪个老票友唱到兴起忘词了,哪个新学的身段总练不到位;老丁则一边给她夹菜,一边悄悄补充细节,或是在她讲得投入时,把凉了的汤碗悄悄换走。
这对恩爱伉俪的故事,我早从他们的老同学那听过:当年张老师和老丁,是系里有名的“金童玉女”——老丁是篮球队长,高大挺拔;张老师个头高挑,五官清秀,眼神亮得像星星,是公认的“校花”。如今两人过了耳顺之年,鬓角染了霜,身材也微微发福,但那份从骨子里透出的般配与和谐,依旧让人忍不住多望两眼。
“您也来啦?”老丁浑厚的男中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回过神,起身打招呼,见他手上拎着专业相机,还提着张老师的保温杯。
张老师也款款站起身——贵妃妆终于化完了。她对着镜子左右端详,轻轻舒了口气。
大幕将启,锣鼓声隐隐从台前传来。她站起身,水袖轻轻一甩,瞬间便入了戏,成了那个风情万种的杨贵妃。我明白,这只是这对恩爱夫妻的日常,戏散之后,张老师卸了妆,和老丁并肩回家,他们会在楼下的小面馆里,就着一碟盐水鸭、两碗皮肚面,细说今晚演出的得失。
那才是生活最本真的底色。台上贵妃醉酒的华美是昙花一现,台下这绵长醇厚的“老来伴”情谊,才是永不落幕的人间好戏。
作者:高琍玲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