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想不通”的父亲
来源: 扬子晚报
2025-11-07 11:34:00
我考上大学,办完农转非,后来姐姐又出嫁,农村老家的户籍人口变少,家里就剩下了父母名下的三亩责任田。父亲当时六十多岁,体力虽大不如前,但三亩田还是种得认认真真,每年公粮也交得兢兢业业。
2006年农业税改革,沿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被终结,父亲一下子“想不通”了:农民种了国家的田,理应向国家交粮食,这是几千年来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呀,怎么能说改就改呢?父亲一直向我灌输一个观念:如果年景差,粮食收成不好,公粮哪怕是全家饿肚子,也要一斤不缺地交上。也不知他哪里听来的,他固执地认为“公粮”是给当兵的人吃的,是国防粮。“做人要讲良心,当兵的人没饭吃,就没有力气保护国家。”这些大道理,让他感觉当农民多了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
“是不是政府看到我们农民年龄大了,为了关心咱,才不让交农业税呀?”父亲好长时间仍然处于“想不通”的状态,便自个琢磨脑补一些“深层次”原因,让我哭笑不得。我那时已在县里工作,并正好联系农业农村口,因此对农业税改革的原因很清楚,我跟他解释,这说明国家已经富裕啦,不缺农民交这点粮,取消农业税是为了减轻咱们农民的负担,这是国家关心咱农民啊。我这么一解释,却让他找到了教育我的理由:孩呀,咱要记得国家的好啊,你现在到县里工作了,更要好好当干部,做人要讲良心。
很快,又有一件让父亲“想不通”的事。那天晚饭后,他也顾不上点烟,一把拽着我,把我按在门口的长凳上聊天,他说:“孩呀,昨天村里会计来家里核查年龄,说是国家要给六十岁以上的农民发退休工资,退休工资那是城里人才有的东西,会不会搞错了?”
在烟雾缭绕中,他眯着困惑的眼,伸长脖子,侧着耳朵,我瞥见他夹着香烟的手在轻轻地发颤,估计这个事对他来说太蹊跷了。
我笑着说是有这么回事,国家要给农民发农村基本养老金,六十岁以上的农民都会有,年岁越大的越多。
![]()
父亲那时才六十多岁,我不知道这个年龄越大、“退休工资”越高的政策,是否激发了他活到百岁的斗志,反正他这十几年来,能吃能睡,除了几次感冒咳嗽外,基本没得过啥毛病。
农村老人粮食蔬菜大多自给自足,养老金看起来不多,却在补贴家用、改善生活方面派上了大用场,身体好的老人还能积攒下不少钱,家庭地位也明显提高,儿孙都孝敬起来。古人曾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千百年来压在农村老人身上的养老之忧,终于通过农村养老金这条杠杆“四两拨千斤”,一朝得到基本解决。
后来我调到市里工作,有一天,手机响了,话筒里炸响父亲热烈的大嗓门:“你知道我在哪里吗?我在镇卫生院体检呢。”
“体检?”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你还不知道吧,以后村里六十岁以上老年人,每年都要体检一次呢。”
听得出来,他有点小得意,已不像以前那样对这些新鲜事物“想不通”。
今年我回老家,父亲又拽着我坐在门口聊天,不经意地显摆说,“村里办起了‘幸福食堂’,我现在每餐饭只要一块钱,比家里吃得还好,你给我的那些生活费,都用不上喽。”
其实,这些年国家在基层民生方面的政策越来越好,父亲早已由“想不通”变成“想得比谁都通”,这个80岁农民的“获得感”,正是国家与民众共享发展红利的一个小小注解。
作者:余风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