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千年治水智慧闪耀世界舞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0 19:12:00

扬子晚报网9月10日讯(通讯员 凌麓 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 9 月 10 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 76 届执行理事会上,2025 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工程智慧与深远的综合价值成功入选,填补了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成为句容市继茅山 “洞天福地” 申遗后的又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

现场

赤山湖灌溉工程位于江苏省句容市西南部,地处苏南腹地,东接镇江、西临南京、南连常州,坐落于秦淮河上游,是秦淮河流域唯一兼具灌溉、防洪、航运等综合功能的天然湖泊型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 239 年),由吴帝孙权下令筑赤山塘、置百堽堰,拉开治水灌溉序幕,至今已持续发挥作用 1700 余年,目前仍承担着 7.7 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守护着下游秦淮河流域 738 平方公里土地、170 余万人口的防洪安全。

作为丘圩并存地区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赤山湖灌溉工程凝聚了古代先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工程巧妙利用句容 “五山一水四分田” 的地貌特征,构建了 “高低乡综合治理” 的科学体系:在西南低洼圩区,通过 “大肚小口” 的湖泊形态设计滞蓄洪水,依托百堽堰与赤山湖形成 “双重蓄水” 系统,搭配斗门水闸实现双向水流调控,既解决了圩区洪涝难题,又保障了下游农田自流灌溉;在东北丘陵岗区,通过筑坝壅水抬高水位,开创了人工阶梯运河技术,其中三国时期开凿的破冈渎,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设置堰埭的梯级运河,至今仍留存相关遗址见证古代航运与灌溉的协同发展。

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宋代以前,赤山湖便设立了 “磐石水则”—— 这是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通过刻有标尺的磐石与石柱监测水位,明确 “春夏七尺、秋冬四尺” 的蓄水标准及 “五尺以上滩地才可围垦” 的管理规范。以此为基础形成的 “赤山湖湖条”,更是构建了古代水利管理的完备体系:设立湖长、堰长分工负责日常管护,推行 “游街警示”“连坐问责” 限制违规围垦,配置 “传食田” 保障工程维修经费,这套 “以水定规、以规管水” 的制度,让工程历经千年仍能高效运转,为当代水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千年间,赤山湖灌溉工程历经多次修缮与发展,形成了丰富的遗产体系。现存民国赤山闸(1936 年建,江苏首批省级水利遗产)、清代道光涵闸(1825 年建,至今仍在灌溉)、黄泥坝遗址、道士坝遗址等 13 处工程遗存,以及 9 通记载治水历史的碑刻、14 部相关志书、“三阳地舞龙”“五渚坊过会” 等水利民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水利遗产宝库。其中,民国赤山闸作为句容最早采用钢筋混凝土技术的水利建筑,见证了近代水利技术的转型;而 2024 年在郭庄镇芦亭村发掘的 “磐石水则” 实物,与《景定建康志》等史料记载高度吻合,为工程的历史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此次申遗工作自 2023 年启动以来,句容市成立专项工作专班,联合河海大学组建技术团队,系统开展遗产调查、价值梳理与保护规划编制。通过复原六朝以来的灌排体系、完善灌溉工程展示馆展陈、制作专题申报视频等工作,全面呈现工程的历史脉络与科技价值。其间,工程先后通过省级推荐、国家评审,最终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据了解,赤山湖灌溉工程是 2024 年度江苏省水利厅向中国国家灌排委推荐的唯一单位,其成功入选,不仅是对工程 “上蓄、中滞、下排” 综合治理理念的认可,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治水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