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由企业定!赛道让市场选!成果用产业验
来源: 盐城发布
2025-09-11 15:16:00
一颗海上风机的国产“心脏”
凝聚着怎样的创新智慧?
金风科技扎根盐城15年,在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设立“长柔叶片流固耦合研究室”,成功将80米以上叶片机组的年发电量提升1%至3%,填补国内行业空白。
这项关键技术突破,并非单打独斗的成果。同一栋研发大楼内,金风联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上下楼”企业组建产业联盟,瞄准关键环节展开协同攻关,加快打造国家能源海上风电重点实验室、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分中心。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殷切期望。作为区域创新的核心载体,科技园区普遍面临供需错位等难题。
近年来
盐城市委、市政府
坚持以改革破题
高标准推进
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建设
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集成
勇当全省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碳路先锋”
立足全市独特的沿海资源,园区紧扣“风光氢储碳海农”七大方向,形成“一楼栋一产业,一产业一生态”的发展格局。2024年以来累计引进高水平科创项目103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项。
记者近日走进这片创业热土
感受盐城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中的
生动实践
聆听一个个奋斗者
逐梦前行的时代故事
加快“供需对接”
让企业技术“相见不再难”
前不久,盐城昊宇风电公司和盐城工学院就“风力发电叶片无人机电阻检测技术”达成产学研合作。从企业提出需求到项目成功签约,仅用时两个月。
以往,高校研发成果和企业实际需求存在错位,导致大量科技成果“锁在柜中”、企业需求“悬在空中”。
“这次能快速‘牵手’,离不开科技情报官的精准撮合。”企业负责人感慨。
“科技情报官”,是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团队成员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负责在科技与产业间“穿针引线”。
相比传统的技术经理人,他们更加注重“立足本地、情报优先”。
一方面,对全市700家绿色低碳规上企业和高企常年“地推式”服务;另一方面,对全国绿色低碳、数字智能领域大院大所、领军团队“地毯式”吸附。
昊宇风电的技术需求,正是科技情报官“上门”挖掘并成功对接的。
除了线下主动出击,科技情报官还通过线上大数据分析企业共性需求,组织专场对接。“今年以来,我们依托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中科西伏河概念验证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先后举办9场专场对接会,路演推介优秀高校成果40余项。”团队负责人武俊红说。
牵线是第一步,落地才是关键。园区持续完善“技术经理人+产业加速器”服务体系,坚持“企业出题、共同答题、市场阅卷”,真正推动技术成果供需信息的高效互联。
跨越“死亡之谷”
让成果转化“落地不再难”
在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的氢能广场上,一座透明储能舱格外引人注目——光伏绿电经电解水设备转化为氢气,燃料电池再将氢气转化为电能,形成完整的零碳能源闭环。
这项场景应用的研发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闭环。
“我们在大楼布局研发中心、在基地生产制氢设备、在广场开展场景应用。”中科氢易达(盐城)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郝亚伟介绍,这三块场地相隔不到800米,真正做到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即进生产线”。
从实验室成果到量产与商业化,需经过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环节。这一阶段投入大、风险高,常被称为“死亡之谷”。
聚焦打造城市型零碳社区试点,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推行“前研后厂”模式,设立可再生能源中试熟化基地,形成“一核引领、三驱联动、四园并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空间布局。
盐城绿建光电有限公司完成零碳移动建筑技术研发后,第一时间在园区大楼建起光伏玻璃幕墙、光伏步道等应用场景。
“今年以来,有近万人来园区参观体验,最新产品已在长三角地区推广使用。”公司副总经理李耀成说。
今年上半年,全国首家“碳+AI”零碳便利店亮相园区,引发央媒、省媒广泛报道。目前,园区已建成零碳社区数智平台和“1+6”系列示范场景,有力支持企业创新成果示范应用。
当好“耐心资本”
让创新主体“成长不再难”
项目招引,既靠AI智能研判,也请专家评估;项目评价,既看投资进度,也看科技人员到岗率……
这个暑期,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卞聿铭在园区招商综合管理条线实习,学到许多新理念、新方法。
与招引产业项目时注重投资规模、用地需求不同,科技项目成长性强、轻资产运营,需要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机制做支撑。
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创新设立“小管委+大公司”组织架构,坚持用市场化思维招引科技企业。招商、基金运营等实务交由市场化机构运营,显著提升高质量项目的落地效率。
企业“引进来”,更要“育得强”。针对创新资源分散、金融支持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待加强等制约因素,园区着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投支持体系,创新“基金+基地”“投资+招商”等模式,陪伴企业一起成长。
通过深化“七个一”推进体系——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公共服务平台、创新项目、示范场景、生态单元、配套协作,园区已成功推动正道海洋、象辑科技、碳丰氢能、上海重塑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生根。
“我们正着力构建‘政企联动、优势叠加’的科创园区运管机制,全面推进创新联合体、产业协同链、生态服务网、人才宜创地、制度试验田‘五项突破’,加快形成市场运作、自我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绿色创新极核’。”园区负责人表示。
来源 |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
记者 | 韩宝贵 殷俊杰